首頁 > 成語

合集10《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

作者:由 詳細解讀道德經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08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體現了什麼哲理

詳細解讀《道德經》45

合集10《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

清靜不染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註釋〉

成:完成,圓滿。

缺:缺陷。

弊:害處,毛病。

盈:滿。

衝:通“盅”,比喻虛空。

窮:盡。

直:正直,不彎曲。比喻為人公正。

屈:彎曲。比喻為人不公正,偏心。

巧:精巧。

拙(zhuō):笨,不靈活。

辯:好口才,善言辭。

訥:語言遲鈍。

正:不偏斜,平正。比喻標準,楷模。

〈譯文〉

最圓滿的東西,好像有缺陷,可是它的作用卻沒有毛病。

最充盈的狀態,好像是虛空的,但是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

最公正的人,好像有偏心。

最靈巧的人,好像很笨拙。

最善辯的人,好像很木訥。

清靜能剋制煩躁,

寒冷能消除炎熱,

清靜是立身天地的根本。

〈解讀〉

本章主要闡述了生活中保持清靜本心是立身天地的根本的道理。

清靜,就是內心的空明虛靜狀態,就是無我本心、道心的外在表現。清靜,就是無我。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天地間,“有”提供的是工具,“無”產生的是功用。道生養萬物,為天地母。呈現出來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無我無為玄德。道依靠無,做到無我無為,產生了天地大用,這就是天之道。

對人而言,看得見,摸得著,能感知到的有形的物質名利,只是人生生存的便利工具。依靠無,做到無我無為,才能產生人生的功用,創造出人生的輝煌價值。

效法天道,學習聖人。生活中,面對物質名利,不爭,不貪得無厭,知足,知止,就是保持了清靜本心。清靜了,人生則清醒明白,才能做到無我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生命才能平安長久,人生才有大用。所以,生活中保持清靜本心,是立身天地的根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道,是無邊無際,無形無象,瀰漫著能量的虛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創生萬物,為天地母,作用是母親般的偉大,完美無缺,而且作用無窮無盡,用之不盈。道創造了天地最大的功德,稱得上是天地最大的圓滿。大象無形,道最圓滿,但不以圓滿自恃自居,而是無形無象,不顯擺,不炫耀,無所求,默默無聞。道充盈著能量,創生了萬物,而以虛空的形式存在。所以,世人眼裡的道不充實,不富裕,有缺陷。

修心為道,尊道貴德,明白道,效法德。所以,有道的聖人呈現出來的也是無我無為大德。

“大直若屈”。最公正的人,公平,包容,慈愛,沒有偏私。有私求的人得不到自己的私慾反而認為他們在偏心。

“大巧若拙”。最靈巧的人,有著工匠精神,技術精湛,但是自己不恃巧,不居巧,不高傲自大,不自吹自擂,知雄守雌,處無為之事。在世人看來好像很笨拙。

“大辯若訥”。最善辯的人,悟道明道,了悟生命的真相。但是,從不把道說在嘴上,而是落實在行為上,無為處世,行不言之教,知榮守辱。在世人看來好像很木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清靜能控制躁動,好比寒冷能消除炎熱一樣。內心空明虛靜,就能戰勝私心私慾的躁動。沒有貪慾,就不會妄動。天不清靜恐怕會破裂;地不清靜恐怕會震動;君王不清靜恐怕會垮臺。所以,清靜是天下的根本。

大道清靜無為。但是,“大成”,“大盈”,充盈著能量,作用無窮無盡。有道的聖人清靜無為,但是,“大直”,“大巧”,“大辯”,功德無量。

破除自我,達到無我,清靜無為,是人生的根本。

合集10《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

不染

(注

詳細解讀《道德經》46

合集10《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

輕裝疾進向光明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註釋〉

有道:明道,遵循道。

卻:退卻。

走馬:戰馬。

以糞:用於耕田。糞:形容耕田。

無道:不明道,背道而馳。

戎馬:戰馬。

郊:郊野。

禍:災難。

莫:沒有。

咎:罪過。

欲得:貪得無厭。

足:滿足。

常:長久。

〈譯文〉

如果天下大道暢行,戰馬就會退役去耕田。

如果天下背道而行,戰馬就會在郊野生子。

天下最大的災難就是不知足,

天下最大的罪過就是貪得無厭。

所以,知道滿足的這種滿足,才能真正長久的滿足。

〈解讀〉

本章主要是以國家戰爭為例,闡述生活中修心為道,做到知足,知止,不貪得無厭的重要性。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天地間,“有”提供的只是工具,“無”產生的才是功用。道堅守無的根本,做到無我無為玄德,生養萬物,產生了天地大用,這就是天之道。

修心為道,明白道,效法德,尊道貴德,人生就能體悟到無、無我的本質。遵循天之道,堅守無的根本,做到無我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就能體現生命存在的意義,創造出人生的最大價值。如此,大道就能在天下暢行。

世人受滾滾紅塵誘惑的遮蔽,就會迷失自己的本心,體悟不到生命的無、無我本質,顛倒認知,產生了自我。自我則私心私慾而有為,背道而馳,如此,天下背道而行。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如果天下大道暢行,人們都會遵循天道。君王遵循天道,就能體悟到無、無我的生命本質,做到無我無為來領導國家,處無為之事,沒有私心私慾,公平,包容,慈愛,善利萬物而不爭,以百姓心為心,時時處處以天下為己任,以百姓利益為重。君王沒有了自我貪慾,就不會為了滿足貪慾而發動對外擴張掠奪的戰爭,國家沒有了戰爭,天下太平,百姓休養生息,軍隊的戰馬也就派不上用場,軍改民用,戰馬用於農耕。

如果天下無道,君王不明道,體悟不到生命的無、無我本質,就會自我。自我則私心私慾膨脹,貪婪享受,貪得無厭。為滿足自我貪慾,就會發動掠奪戰爭。“春秋無義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火連連,攻城略地,為土地,為人口,為寶物,為面子,都會輕易發動戰爭,百姓因此生靈塗炭。戰爭頻繁,戰馬必須長注郊野備戰,母馬也只能在郊野生小馬。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大到國家,小到個人,為什麼災難重重,亡國喪身?根本原因就是不明道而違背天道。

不明道,就不能體悟無、無我的生命本質,顛倒認知而自我。自我者,生活中表現出爭名奪利的功利心,爭強好勝的虛榮心,不知足的貪慾心。自私自利,自傲自大逞強,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爭名奪利,勾心鬥角,損人利己。人生不知足,貪得無厭。

好比“捨得”的道理,人人都明白有“舍”才有“得”。明道者無我無為,勇於“舍”,一直在舍,反而成就了一生輝煌。

不明道者,不敢“舍”,不敢無,反而是一直在爭,在求,不知足,貪得無厭,把物質名利作為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身、心都填得滿滿的,看似富有,實際上人生已成為物質名利的俘虜。一生忙忙碌碌,生命耗磨在名利,虛榮,貪慾的紛擾,煩苦,糾纏,爭戰之中,充滿災難和危險。自己反認為很聰明,很富有,到頭來一場空,一無所得。

“知足之足,常足矣”。物質名利只是人生賴以生存的工具,不能創造人生的價值,人生窮於追逐工具,只會迷失人生存在的意義。做到無我無為,就是遵循天道,才能創造出輝煌的人生。

生活中,面對物質名利,怎麼辦?做到無我無為,發揮無為的人生大用,順應天道的自然饋贈,不求,不爭,不貪得無厭,知止,知足。則知足常樂,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止知足方能長久。

合集10《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

志向

(注:

詳細解讀《道德經》47

合集10《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

一花一世界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

〈註釋〉

戶:門。

窺牖:向窗外看。窺:從小孔或縫隙裡看。

彌:更加。

是以:所以。

聖人:本文專指觀道,體道,悟道,行道而明道的人,簡稱“有道”之人。

〈譯文〉

不用出遠門,就能明白天下大道。不用向窗外看,就能見到天下大道。

認為出遠門才能找到道的人,走得越遠,說明他對道的所知越少。

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遠門,也能了悟大道。不到處看,也能明白大道。不特別去修,也能得道。

〈解讀〉

本章主要是闡述日常生活中修心為道的方法。

道,是天地萬物的總源頭。道生萬物,天地萬物都來自於道。道、天地萬物根本本性是同一的,都是“無”,道心無我。所以,人的根本本性也是“無”,本心無我。本心就是道心,天人合一。

只因世人受滾滾紅塵誘惑,私心私慾遮蔽,本心被塵埃遮蓋,所以,迷失了本心,遠離了道心,人生顛倒夢想而自我。

修心為道,核心本質是內觀,內省,清洗心頭的塵埃,內修內求,內修其心,明心見性,找回原本具足的無我本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不用出遠門去找道,無需到處訪仙求道,也無需去深山老林修道,本身就浸泡在道里,當下就是道。

佛家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修持就是內修內求,而不是外修外求,本心就是道心。

(儒家說,天人合一,天性就是人性,人性是天性的表現。)

每個人原本具足道心、聖心、佛性,每個人原本都是聖人,都是佛。道是永恆的,遍處都是,無所不在。道就在當下,天地萬物、人本身就浸泡在道中。好比大海里的魚,本身就浸泡在大海里一樣。人若到處找道,就好比海里的魚到處找海。人與道須臾不離,無需到他方世界去找道,也無需向心外去求道,內修自心就是求道。

也無需向窗外找道,無需外求,內觀,內省就是道。看看房屋裡的虛空,沒有虛空,就沒有房屋的功用,大道用“無”發揮著天地大用。為何人生不敢舍,不敢無,反而不知足,貪得無厭,填得滿滿的,搞得負重累累?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人的天命本心是無我,迷失了本心,就顛倒認知產生了自我。自我則有為,背道而馳,人生兇險。內觀,內省,內修其心,就是要破除心中的自我,迴歸無我本心,明心見性。認為出遠門才能找到道,到處訪仙求道,迷大師,信神通,到處拜神拜鬼的人,表明他還不知“道”是什麼,不知“道”就在當下,自身就浸泡在道中。

不知“道”在哪裡,說明你的心被“自我”禁錮很深,遮障很厚,這樣的話,出行越遠,看到的世事越多,自我分別心就越重,本心的汙染就越多,心就越來越不明,離道就越來越遠,對道的體悟就越來越少。

“聖人不行而知”,聖人不到他方世界去求道,活在當下,應事應物,當下就能觀道,體道,悟道。

“不見而明”,聖人不向心外求,不到處看到處找,內觀內省,內修其心,明心見性。

“不為而成”。日常生活時時處處,一言一行,都是修持道場,事上練,就是最好的修持。聖人不刻意地定時間選地點,無需精心專修,就能得道。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日常生活中修心為道的方法是,向心內求,在事上練,破除自我,迴歸無我本心。無我本心就是道心,無我就是得道。無我就是佛,無我就是上帝。

合集10《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

一葉一如來

(注:

詳細解讀《道德經》48

合集10《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

無生有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註釋〉

為學: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

為道:修身正心而明道。

無為(wéi):堅守無的根本、“無我”的本心做事,意為無我、無私的做事。為:作為,做事

無不為:無為的狀態下,無所不是積極主動的作為。即善利萬物。

無為而無不為:無我無私的作為並且無所不是積極主動的作為。意為善利萬物而不爭,為而不爭。

取天下:立身天下。取:得到。

無事:做事沒有私心私慾。

有事:為私心私慾做事。

〈譯文〉

求學,知識與技能是一天比一天增加。

為道,自我行為是一天比一天減少。

減少又減少,直至達到無我無私的做事境界,無我無私的做事並且無所不是積極主動的作為。

立身天下常處無為之事,如果自私自利,很難立身天下。

〈解讀〉

本章主要是闡述修心為道的方法以及為道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天下教育兩大任務,一是傳道。二是授業。

傳道,道層面的教育任務,傳授品德及修養的正道,解決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立身之本的問題。

授業,術層面的教育任務,教授各種知識和技術,解決學生的生存、生活技能的問題。

傳道是第一位的任務,先做人後做事。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立身之本是人生的根本問題,先解決立身的根本,其次才是學習謀生之術,先德後才,方有德才兼備的人才。“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唯分數論都是在背道而馳。

道,決定人生的境界格局,確定人生的高度與生活品質,是智慧。

術,決定人生的謀生能力,確定人生的貧富與生存質量,是聰明。

人的能力有發展的天花板、瓶頸。境界格局是打破天花板、突破瓶頸。

自我者,常常是自恃其能,顯示小聰明。把聰明當智慧,把小聰明當大智慧,人生世世代代在低層次重複。認為吃好喝好就是好。

“為學日益”,為學,是術層面的學學內容,學習生存、生活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要靠日積月累。技多不壓身,愈多愈好,日益精進,天天向上。

“為道日損”,損什麼?人的天命本心是無我。本心迷失了,就會顛倒夢想,產生自我。

有了自我,就有了自我分別心,從此世界充滿紛爭,人生充滿兇險。自我是人性的最大弱點,是人生苦難、兇險的根源。修心為道就是減損自我,一點點減少自我,直至破除自我,迴歸無我本心,達到無我,做到無為。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自我行為有哪些?《道德經》歸納為: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自驕,逞強,不知足,不知止,欲得(貪得無厭)。

釋迦牟尼歸納為:貪,嗔,痴,慢,疑。

《聖經》弟子們歸納為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等等人類七大原罪。

人類的大智慧者們都見到了生命的真相,努力地解決著人性的根本問題。

損之又損,就是要將這些自我行為一天天地減少,直至完全破除。破除自我,達到無我,無我之為就是無為,無為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就會積極主動去作為,即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修心為道的終極目標。

無為而無不為,就是無我無私的犧牲奉獻自己,盡情助力天地萬物各得其所,就是為而不爭。

道,依靠無,做到無為,“常無為而無不為”,生養萬物,產生了天地大用。例如,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無條件無所求的給萬物提供能量(無為),而且是盡情的光亮從不懈怠(無不為),這就是天道的呈現。

天道及人類歷史事實表明,無為而無不為,遵循了天道,產生了天地大用,是天地之間最大的智慧,體現出生命存在的意義和最大價值,是創造輝煌人生的唯一途徑和方法。是有意義的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

天人合一,人與道是一體的。道、萬物、人同源,同根,同心,同性,天性就是人性,人性是天性的表現。做到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遵循天道、明道、得道、與道合一。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無為,就是堅守本心,遵循天道。一個人要想立身天下,就要做到無為。無為的反面就是自我有為(為私心私慾而為)。為私心私慾而為,自私自利的人,很難立身天下。

合集10《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

人法地法天法道

(注: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