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查理·芒格和《窮查理寶典》

作者:由 常思勇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0-16

囉哩囉唆是什麼動物

常思勇 感悟常識 今天

芒格是巴菲特的合夥人,巴菲特說他一生遇人無數,從來沒有遇到過像查理這樣睿智的人。芒格經歷比較簡單,出生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小時候給巴菲特的祖父老巴菲特的雜貨店打過工,參加過二戰的尾聲,上過加州理工大學,從哈佛法學院榮譽畢業,做了幾年律師,然後專注投資,與巴菲特比肩而立,成為超級投資者。

芒格服膺的偶像是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他借用富蘭克林年輕時草創的《窮理查年鑑》(《Poor Richard’s Almanack》),如法炮製,芒格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投資心得也放到了一本書裡,叫《窮查理寶典》,Poor Charlie’s Almanack。你發現沒有,只有中間二人的名字不一樣,他這是向偶像致敬。

查理·芒格和《窮查理寶典》

芒格最為人稱道的二個思維模型

第一個,多元思維模型。

芒格說,如果我們掌握了多元思維模型體系,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並經常廠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隻用幾種。大多數人只使用學過的一門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因為,在芒格看來,現實社會中我們遇到的問題往往是複雜的,很多人都是很直觀的用自己掌握的所謂最專業的知識去解決它,就像查理·芒格經常引用的那句諺語說的,“在手持鐵錘的人看來,全世界都像一顆釘子”。很顯然,如果用單一的思維模式去看待事物,就可能會扭曲現實,直到它符合自己的思維模型,進而犯下愚蠢可笑的錯誤,這絕對是災難性的思考方式和處事方式。

這樣接下來的問題是,什麼是思維模型?如何尋找思維模型?在芒格看來,所有能夠持續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都可以稱為思維模型。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那些在遇到問題時能真正用到的策略,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型。否則,記住了很多思維模型,卻不知道能解決什麼問題,就是捨本逐末。按照成甲(參見成甲著《好好思考》)的研究,思維模型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類是經驗技巧型思維模型,往往出自實踐經驗總結,可以為我們處理具體問題時提供思路啟發,諸如“擒賊先擒王”等經驗;第二類是方法流程型思維模型,把很多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標準化、流程化了,如“麥肯錫工作法”等;第三類是學科原理型思維模型,是各門學科中科學家們發現的重要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也就是芒格說的“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第四類是哲學視角型思維模型,是指不同學科思考問題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是我們瞭解這個世界的不同角度。這四個型別的思維模型,並不存在簡單誰好誰差,而是各有所長,適用環境和條件不同,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所處的層面和能力發展的需要確定重點掌握的型別。

芒格認為,一個人一生應當掌握上百個思維模型。那麼如何尋找掌握這麼多思維模型呢?芒格說:“人要成長,就要在早晨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比昨天聰明瞭一點點,只有不斷地學習和積累跨學科的知識,才能更好地開啟我們僵化的單一思維模式。”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尋找掌握思維模型的方法,一個是像芒格一樣透過讀書尋找掌握思維模型,另一個是像芒格一樣在工作實踐中學習掌握思維模型。只有多學習,嘗試著收集儘可能多的思維模式,然後進行刻意練習,打碎自我,重建自我,我們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長,才能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裡容下更多更復雜的知識,最終融會貫通,應運到我們的生活中,使我們的生活更好。

第二個,反向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有這樣一個方法,那就是在思考要去哪兒之前,先想清楚不要去哪兒。芒格不學習成功,而學習失敗,從各種各樣的失敗決策中尋找教訓,翻轉過來獲得好決策的線索。他常講一個鄉下人的故事,故事中的鄉下人說,“告訴我會死在哪裡,我就永遠不去那裡。”這鄉下人說的話雖然聽起來很荒唐,卻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他把這叫做“反向思維”。這種凡事反過來想的方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逆向思維。它其實是數學證明中常用的思維方式,是為了考察我們的思維遷移能力。查理·芒格非常推崇反向思維,他認為,對於複雜的系統和人類的大腦來說,採用反向思考,往往會使問題變得更容易解決。他一般會先弄清楚應該別做什麼事情,然後才再考慮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

例如,我們想要幫助印度,應該考慮的問題不是“我們要怎樣才能幫助印度?”,與之相反,我們應該問,“我們怎樣才能損害印度?”我們要找到能對印度造成最大損害的事情,然後避免去做它。

芒格說,也許從邏輯上來看這二種方法是一樣的,但那些精通代數的人知道,如果問題很難解決,利用反向證明問題往往就能迎刃而解。生活的情況和代數一樣,反向思考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正面思考難以處理的問題。那麼,現實中什麼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呢?我們應該避免什麼呢?例如,懶惰和言而無信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如果我們言而無信,就算有再多的優點,也無法避免悲慘的下場,所以我們應該養成言出必行的習慣,懶惰和言而無信顯然是要避免的。

芒格說:“只要明白了人生為何會變痛苦,那麼就避開這些令人痛苦的源泉就好了。”

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那就要研究人生為何會變得痛苦;要研究企業如何做強做大,先研究企業是如何衰敗的;如何在股市投資上成功,就要明白為什麼在股市投資上大部分人都失敗?

芒格的人類誤判心理學

聰明人為什麼會犯錯?芒格認為,是因為人類的感知和認知系統中那些總體上很有用的傾向往往會出錯,如果不對此加以小心提防,就會很容易受到別人故意的操控。芒格總結歸納出二十五個總體上很有用但經常會誤導人的心理傾向。

第一個是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

。芒格特別強調,永遠不要低估激勵的作用,其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只要激勵用得上,就不要用別的東西。芒格說,富蘭克林在《窮理查年鑑》中說過:“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在芒格看來,激勵機制不僅有強大的正向威力,而且往往在鑽各種制度的空子、損人利己等負面效果方面也表現得極有創意。他舉了施樂公司早期的例子,一個時期施樂的新機器總是賣得不如那些效能低下的舊機器好,重新回到施樂的創始人威尓遜,最後發現原因是根據公司和銷售人員簽訂的銷售提成協議,把舊機器賣給客戶,銷售員能得到很高的提成;在這種變態的激勵機制推動下,劣等的舊機器當然賣得更好。芒格說,“祖母的規矩”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獎勵方式,“祖母的規矩”就是要求孩子在吃甜點之前先把他們的胡蘿蔔吃掉。把它應用到商界,就是要求管理人員每天強迫自己先完成他們不喜歡然而是必要的任務,再獎勵他們自己去處理那些他們喜歡的任務。芒格認為,懲罰也可以強烈地影響到人的行為和認知,但它的彈性和效果不像獎勵那麼好。

第二個是喜歡/熱愛傾向

。芒格說,喜歡/熱愛傾向造成的一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後果就是,它是一種心理調節工具,促使人們忽略其熱愛物件的缺點,對其百依百順,偏愛那些能夠讓自己聯想起熱愛物件的人、物品和行動,不惜為了愛而扭曲事實。如此,喜歡/熱愛既能把人推向巔峰,也能把人打到谷底。

第三個是討厭/憎恨傾向

。討厭/憎恨傾向也是一種心理調節工具,它能促使深陷其中的人們,忽略其討厭物件的優點,討厭那些能夠讓自己聯想起討厭物件的人、物品和行動,不惜為了仇恨而扭曲事實。芒格說,這種扭曲往往很極端,導致人們的認知出現了極大的偏差。比如:當世貿中心被摧毀時,許多巴基斯坦人立刻認為是印度人乾的,而許多穆斯林則認為是猶太人乾的,這種致命的扭曲通常使得相互仇視的雙方很難或者不可能握手言和。

第四個是避免懷疑傾向。

芒格說,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有一種儘快作出決定,以此消除懷疑的傾向。這是因為對於人類的遠祖而言,隨時可能受到諸如老虎獅子等進攻者威脅,花很長時間去決定該怎麼做肯定是一件生命不保的事情,進化在漫長的歲月中促使人類傾向於儘快消除懷疑。引發避免懷疑的傾向一是困惑,二是壓力。現實中,為了抵制這種傾向的行為,比如:法院在判案時,特別設定了相關環節和制度,使得法官和陪審團不能立刻作出判決,而是必須經過慎重的考慮。

第五個是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這是由避免懷疑傾向引發的拒絕改變這種決定的傾向。富蘭克林的《窮理查年鑑》中講:“一盎司的預防比一磅的治療更值錢。”芒格說,富蘭克林這句話的部分含義是,由於避免一致性傾向的存在,防止一種習慣的養成要比改變它容易得多。這種抗改變的傾向人們傾向於原樣保留自己以前的結論、忠誠度、身份、社會認可的角色等等。芒格舉了一個富蘭克林透過激發別人潛意識中的避免不一致性傾向而博取對方好感的例子。富蘭格林原本是費城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當時他想得到某個重要人物的垂青,於是經常設法請那個人幫他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忙,比如說借一本書給他之類的。如此,那個大人物就越來越欣賞和信任富蘭克林。因為一個不值得欣賞和信任的富蘭克林與他借書給富蘭克林的行為中暗示的讚許並不一定致。然而,這種做法如果反過來使用,也會產生非常變態的效果。芒格舉了監獄中的看守會虐待囚犯的現象,看守虐待囚犯這種做法,使得看守更加討厭和憎恨囚犯,而那些被當作畜牲一樣的囚犯又會反過來仇視看守。芒格指出,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是如此強大,乃至一個人只要假裝擁有某種身份、習慣或者結論,他自己通常就會信以為真。因而,你可以在現實中看到,許多裝好人的偽善者的道德水準真的得到了提高。

第六個是好奇心傾向

。哺乳動物天生就具有好奇心,而人類的好奇心又比任何哺乳類動物都強烈得多。芒格說,在發達的人類文明中,文化極大地提高了好奇心在促進知識發展方面的效率,好奇心又幫助人們防止或者減少了其他心理傾向造成的糟糕後果,還讓人們在正式教育結束很久之後依然擁有許多樂趣和智慧。

第七個是康德式公平傾向

。 就是人人都遵守同樣的“絕對命令”的傾向。所謂絕對命令是某種“黃金法則”,它要求人們遵守某些行為方式,如果所有人都遵守這些方式,那麼就能夠保證社會制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比如陌生人之間“先來後到”的文明排隊習慣,高速公路上開車司機禮讓超車者等。這裡的“絕對命令”含義,有中國人講的“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意思。

第八個是豔羨/妒忌的傾向

。這肯定來自於演化,因為兄弟姐妹之間的嫉妒更甚於陌生人之間。《聖經》禁止人嫉妒有驢子的鄰居,可是沒用。生活中的妒忌無所不在,巴菲特甚至說,推動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嫉妒。

第九個是回饋傾向

。人類身上早就有投桃報李,以牙還牙的極端傾向。沒有它,人類不可能進化出合作。但它也可以被利用來操縱人。給你小恩小惠,你油然而生感激,於是掉進陷阱。人類大腦本能地就想投桃報李,但卻不擅長利益計算,多少人就栽在這裡。

第十個是受簡單聯想影響的傾向

。哪怕兩樣東西只是膚淺地聯絡在一起,也會對人的判斷產生聯帶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廣告裡總是俊男美女,因為人們喜歡俊男美女就會連帶對廣告宣傳的產品有好印象。這無傷大雅,但如果你得的是波斯信使綜合徵,後果就會很嚴重:帶來壞訊息的信使會被波斯國王殺掉,而國王從此再也聽不到壞訊息。所以現實中,如果你是報壞訊息的信使,你要關注你面對的環境和準備好承擔後果;如果你是國王,你要不想聽壞訊息就要做好國破家亡的打算。

第十一個是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傾向。

也就是說,人們往往會拒絕承認現實,特別是現實太過痛苦,令人無法承受,所以人們會扭曲各種事實,直到它們變得可以承受。這種傾向導致的最極端的後果是對化學物質諸如酒精、毒品等的依賴。

第十二個是自視過高的傾向

。自視過高的人比比皆是,人們總是會錯誤地高估自己,就好像每個司機都認為他們的駕駛技術在平均水平之上;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更好,會過高的評價自己的孩子,會過高的評估自己擁有的物品;人們會偏愛喜歡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好處是安全,壞處是形成同類的小圈子,鎖死在互相欣賞但逐漸衰敗的螺旋里。

第十三個是過度樂觀的傾向

。古希臘最著名的演說家德摩斯梯尼說:“一個人想要什麼,就會相信什麼。”有過度樂觀傾向的人還往往會高估自己對其他人和各種事情的判斷能力,對自己做出的判斷,怎麼想都覺得有十足的信心、百分百正確的理由。怎麼才能解毒?芒格的建議是透過學習要習慣性地應用機率思維,先別想自己能不能做成一件事,先想想這件事以前的成功率是多少?

第十四個是被剝奪超級反應的傾向

。一個人拾得10美元得到的快樂,並不正好等於失去10美元給他帶來的痛苦,往往失去造成的傷害比得到帶來的快樂多得多。人們厭惡確定的損失,甚至不惜去冒巨大的風險來避免它。芒格說,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和避免不一致性傾向結合,通常容易導致這樣的經營失敗,諸如,一個人會耗盡他所有的優質資產,只為徒勞地試圖去挽救一個變得很糟糕的投資專案。

第十五個是社會認同傾向

。也就是人們會自動地根據他看到的周邊人們的思考和行動方式去思考和行動的傾向。青少年受同伴影響遠勝於家庭。成人也一樣,在認同感的驅使下做出不可設想的事情,比如在集體中普通人能夠對他人施以不可想象的暴力。人們在面臨困惑和壓力時最有動力尋求認同感,所以傳銷和邪教組織的第一步便是將人隔離。所以,芒格認為,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在你周邊其他人犯錯的時候不以他們為榜樣。

第十六個是對比錯誤反應傾向。

芒格說,因為人類的神經系統,比如眼睛,它只能看到在視覺上形成對比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不僅人類的其他感觀也是依靠對比來捕捉資訊的,而且人類的認知也是如此,結果就造成了人類的對比錯誤反應傾向。溫水煮青蛙,因為每一刻都只跟上一刻比,覺得沒啥變化,直到沸騰。我們作判斷總是長於找對標作比較也就是相對視角,非常不擅長於絕對視角。

第十七個是壓力影響傾向

。芒格說,每個人都知道,突然的壓力,比如遭遇威脅,會導致人體內部的腎上腺素激增,推動更快、更極端的反應。輕度的壓力能夠輕微地改善人們的表現,比如在考試中;而沉重的壓力則會引發徹底失調、甚至崩潰。壓力還會使社會認可傾向變得更加強大。

第十八個是重視易得性傾向

。人類的大腦是有限和不完美的,很容易滿足於容易得到的東西,無法使用它記不住或者認識不到的東西,所以人類的大腦會高估容易得到的東西的重要性,因而展現出重視易得性傾向。芒格說,避免受重視易得性傾向影響的主要對策通常是按程式辦事,包括使用幾乎總是很有幫助的檢查清單。第二種對策就是模仿達爾文那種特別重視反面證據的做法,也可以有意尋找一些富於懷疑精神的專業人士扮演反方觀點的角色。第三種對策就是應該特別關注的是那些不容易被輕易量化的因素,而不是幾乎只考慮可以量化的因素。總之,別隻是因為一樣事實或者一種觀念容易得到,就覺得它更為重要。

第十九個是不用就忘傾向

。所有技能都會因為不用而退化。芒格說,明智的人會終身操練他全部有用然而很少用得上的、大多數來自其他學科的技能,並把這當作是一種自我提高的責任。如果他減少了他操練的技能的種數,進而減少了他掌握的技能的種數,那麼他自然會陷入“鐵錘人傾向”引起的錯誤之中。

第二十個化學物質錯誤影響傾向

。亦即受酒精、毒品等化學物質依賴導致錯誤影響的傾向,這種傾向的破壞力極大,常常會給認知和生活帶來悲劇性的結果。

第二十一個衰老導致錯誤影響傾向

。年齡的增長自然會造成認知衰退,而每個人認知衰退的時間早晚和速度快慢不盡相同。基本上沒有年紀非常大的人還善於學習複雜的新技能。但有些人即使到了晚年,也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原來就掌握的技能,帶著快樂不斷地思考和學習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延緩不可避免的衰退過程。

第二十二個服從權威傾向。

人類從遠古開始就生活在等級分明的權力結構中,這種等級分明的權力結構文化則增強了人類天生就有的追隨領袖的傾向。所以當領袖犯錯的時候,或者當領袖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傳達、被大眾所誤解的時候,追隨領袖的人就難免會遭受極大的痛苦。芒格舉例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部隊給某位將軍安排了新的飛行員。由於將軍就坐在副機長的位子上,這個新的飛行員感到特別緊張,他很想取悅這位新老闆,乃至把將軍在座位上挪挪身體的細微動作誤解為某種讓他去幹傻事的命令。於是飛機墜毀,飛行員自己落得了半身不遂的下場。總之,領導比普通人更容易顯得英明神武,儘管他們除了位子之外就是普通人。崇拜權力不是哪個民族的特性,這件事全人類共通。正因如此,對把什麼人放在有權力的位置上這件事要特別小心。

第二十三個廢話傾向

。作為一種擁有語言天賦的社會動物,人類天生就有本事囉裡囉唆,說出一大堆會給正在專心做正經事的人造成許多麻煩的廢話。如此,明智的做法,就是讓那些囉裡囉唆、喜歡說廢話的人遠離嚴肅的工作。芒格強調,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讓那些無關緊要的人不要去幹預那些有關緊要的人的工作。

第二十四個重視理由傾向

。這種傾向給人們的啟發不言而喻。如果老師在傳授知識時講明正確的原因,而不只是高高在上地把知識羅列出來,那麼學生往往會學得更好。對於管理者明智的做法,就是不僅在釋出命令之前要自己想清楚原因,而且還應該把這些原因告訴命令的接受者。

第二十五個lollapalooza傾向

,亦即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極端後果的傾向。

如果把前面的多個傾向組合起來,效果會更為強烈。舉個例子,厭惡損失與追求一致性結合起來,使人不停地往失敗的事情上追加下注,直到全部輸光。而服從權威加上追求一致加上尋找認同,創造邪教和恐怖組織。

查理·芒格的誤判心理學這二十五個心理傾向,說的是有一些心理傾向,或者是思維定式,會在你不自覺的時候就影響了你的判斷。如果你想要避免落入誤判的陷阱,你就要注意這些誤判。首先我們要知道每個人都不例外,都有並會受這25個心理傾向的影響;其次,記住這25個心理傾向,但凡意識到我們正在被哪個心理傾向所控制,就要尋找解藥。芒格給出瞭解藥:第一,以這25個心理傾向為對照檢查清單,檢查自己所處的狀態,要做的決策。知道就是得到,比茫然懵懂好很多。第二,下判斷作決定前,最好要有冷靜期。第三,要算機率,更要養成機率思維的習慣。第四,找對參照系,或者劃定一個基準線,或者選擇一個心中的榜樣。第五,與前後不一這件事和解,自相予盾沒什麼了不起的。第六,永遠直面真相,不管這有多麼難。最重要的是,需牢記送服這些解藥並確保藥效的根基是學習,不斷的學習,像芒格一樣活到老、學到老。讓劍在能揮舞它的人手裡,把劍傳給能揮舞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