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強不過三代,旺不過百年,從天堂跌入地獄,魏國僅僅耗時兩代半

作者:由 若翠生活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04

百年煉獄是什麼意思

強不過三代,旺不過百年,從天堂跌入地獄,魏國僅僅耗時兩代半

按照當時的發展趨勢,魏國是最可能一統中原的諸侯,沒有之一,因為當時的秦國還處於蠻夷,齊國對中原戰事還不上心,楚國在中原南部還安逸的划著小船,魏國卻崛起了,並且氣勢如虹,氣吞中原。

強不過三代,旺不過百年,從天堂跌入地獄,魏國僅僅耗時兩代半

但,富不過三代,強不過三代,這話用在戰國時期的魏國身上最合適不過,從魏文侯披荊斬棘,改革變法,強大國力,到魏武侯開疆擴土,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再到魏惠王四面起火,兵敗丟城,風光不再。

那麼戰國初期的魏國為何沒能像後來的秦國一樣逃出這個強不過三代的宿命呢,戰國初期強大稱雄一百年的霸主魏國,為何只是曇花一現便沒落了呢?其實只因魏國看似合理地遷都。

韓趙魏之所以被稱為三晉,就是因為他們三個瓜分了晉國,當時晉國的版圖其實就是現在山西境內,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山西簡稱是晉的原因了,一開始三家分晉的時候,魏國的國都在安邑,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夏縣。

強不過三代,旺不過百年,從天堂跌入地獄,魏國僅僅耗時兩代半

魏文侯和魏武侯統治魏國時期,國力雖然很強盛,但並沒有遷都的打算,這是因為安邑此地雖然離中原較遠,但它的地理優勢更加明顯,屬於進可攻,退可守的絕佳戰略要地,以此為都,即使戰敗,東山再起也是有可能的。

就像後來的秦國秦國一樣,背後是險峻大山,以此東出,面對六國合圍,秦國雖慌亂但還不至於怕,因為秦國知道,即使真的打敗了,退守自保還是沒問題的,也可以說秦國東出無後顧之憂,所以虎狼秦國東出可以所向披靡。

我們接著說魏國,魏惠王作為魏國的第三代領導人,他爹和他爺爺給他打下的江山,留下的遺產還是很豐厚的,至少魏惠王剛繼位的時候,魏國是處於極盛轉衰的節點,至於是繼續強盛還是一路下坡,全都要看魏惠王的了。

可是,魏惠王讓無數人失望了,包括他泉下無知的爺爺和爹,在魏惠王的統治時期,東邊被齊國兩次戰爭打得落花流水,葬送了二十萬魏武卒,西邊被秦國奪走了七百里的土地,南邊和楚國的戰爭也以失敗告終,可以說真悲催。

強不過三代,旺不過百年,從天堂跌入地獄,魏國僅僅耗時兩代半

而這悲催的根源都是源自於魏惠王無知盲目遷都造成的,放棄進可攻退可守的安邑,把都城遷到平原大梁(今河南開封),雖然表明了魏惠王南下爭雄的決心,但這個地還真不是理想的都城,至少來說,在戰國那個年代不是。

遷都之後的魏國,幾乎成了四面受敵的局勢,南邊接壤楚國,西邊接壤秦國,東邊接壤齊國,中間還包著一個韓國,一個諸侯國,四面都是強敵,這一遷都的舉動,正是把魏國送入無敵深淵的臭棋,並且此地無山川河流的險要地勢,一經戰爭起,將退無可退,守無可守。

強不過三代,旺不過百年,從天堂跌入地獄,魏國僅僅耗時兩代半

對於遷都平原,按照當時的情形似乎還有情可原,但是接下里魏惠王的舉動就是不能原諒了,首先,魏國和趙國結怨了,原本趙國是一個可靠的盟友,但魏惠王卻想著吃了它,他沒有看到背後的秦,前方的齊都在虎視眈眈。

結果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齊國大敗魏國,不僅殺死了魏國名將龐涓,還把20多萬魏武卒喪失殆盡,這些魏武卒可是魏惠王的爹和爺爺以及吳起留給魏國最大的財富,就這樣全被葬送了。

強不過三代,旺不過百年,從天堂跌入地獄,魏國僅僅耗時兩代半

魏惠王失敗後,接二連三的征戰秦國,結果被秦國奪取西河之地,又徵楚國,又被楚國打的落花流水,自此一代強國,就淪為了只能靠外交求得面子的疲軟之國,風光早已不在。

其實,遷都之後的魏國,開罪四鄰早已是失誤中的失誤,位居平原,沒有天然屏障,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守,而不是四處征戰,結好鄰國,發展國力,時機成熟,大軍南下,方為上策。

強不過三代,旺不過百年,從天堂跌入地獄,魏國僅僅耗時兩代半,戰國初期霸主魏國為何只是曇花一現便沒落了?只因看似合理地遷都,看似合理,其實根本不合理。

我們做個假如,經過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君主強大起來的魏國,在戰國前期,其實是無敵的存在,假如魏惠王沒有遷都大梁,而是藉助西河之地,向西壓迫進攻秦國,在西河之地的基礎上,繼續西進,佔領關中要塞。

強不過三代,旺不過百年,從天堂跌入地獄,魏國僅僅耗時兩代半

之後聯合韓國,楚國等和秦國接壤的大國,共同瓜分秦國,那麼得到秦北部土地和人口的魏國,將在戰國立於不敗之地,進可南下爭雄,退可守關中要塞,魏國代替秦國提前統一中原,也是很有可能的。

秦國的統一天下,正是走這條道路,藉助函谷關的險要,守住秦國大本營,南下東進,都沒有後顧之憂,即使長平之戰後折損二三十萬兵力,還是幾年就又強大了起來,這就是戰爭中地利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