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歷仕三主卻都能得到重用,黃權如何擔得起“國士”之稱?

作者:由 作家鄧海春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2-19

怎樣查都去過哪個區了

三國中視一人為主而致死追隨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有棄昏主而仕明君的謀士名將,但黃權卻是少有的投奔了三位主公的。歷仕劉璋、劉備、曹丕,黃權不僅沒有背上叛主的壞名聲,反而官拜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後升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起於此也。”為何黃權沒有“晚節不保”,反而被贊為國士呢?

歷仕三主卻都能得到重用,黃權如何擔得起“國士”之稱?

一、忠直之士,建言獻策

黃權的投降大部分是迫於形勢,可以說是主君的失誤導致了不得不率眾投降。建安十六年(211),苦於缺乏良將的益州牧劉璋聽從了別駕張松的建議,打算迎左將軍劉備入蜀,以討伐張魯。劉璋不知道的是,張松早就和劉備串通好取而代之了,就等一個藉口。不料劉璋的主簿黃權出言反對,他認為劉備有雄主之姿,必不甘居於劉璋之下,“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然而劉璋不僅不相信,還將黃權外放為廣漢縣長。然而張魯、法正等人早已成為劉備的附庸,劉璋和劉備反目時,益州各郡縣望風而降,唯黃權閉城堅守。只有在危難時刻才得見一個人的真心,黃權被劉備看中,在劉璋投降後拜黃權為偏將軍。

歷仕三主卻都能得到重用,黃權如何擔得起“國士”之稱?

黃權或許沒有上陣殺敵的勇武,但他的頭腦足夠好用,也足夠忠誠和正直。為劉璋的臣子,他站在主君的立場上建言獻策,未果,換成劉備為主後,他繼續為劉備的大業謀劃,絲毫沒有藏拙。在得知曹操舉兵南征張魯時,他向劉備建議在漢中和張魯、曹操打一架,“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劉備任命黃權為護軍,負責統督諸將。漢中之戰打響,蜀漢保住了自己的門戶,“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佔據漢中後,劉備稱漢中王,領益州牧,任命黃權為治中從事,將這位允文允武的大功臣安排為自己的最高秘書。

二、勸諫無果,二度易主

劉璋不聽黃權之言引狼入室,黃權被迫加入劉備的陣營。令黃權沒想到的是,十年之後,自己因為同樣的原因再度換主。建安二十四年(219),魏蜀吳的局勢變換非常之快,先是劉備佔據漢中,又是關羽水淹七軍,再到呂蒙白衣渡江。為了教訓曾經的盟友,給關羽報仇,劉備在稱帝后發動大軍進攻東吳。黃權知道關羽、張飛的死讓劉備憤怒上頭了,他無法打消劉備出兵計劃,只得勸諫劉備坐鎮後方,自己去打探吳軍的虛實。劉備不聽,讓黃權督江北軍以防備魏國。

歷仕三主卻都能得到重用,黃權如何擔得起“國士”之稱?

黃權的運氣實在不好,劉璋不聽勸而丟了益州;劉備同意不聽勸,在夷陵之戰大敗。而劉備這一敗,實力大損不說,還害得黃權被東吳和曹魏包夾,無法返回蜀地。蜀漢新敗於東吳,曹魏又是蜀漢的頭號大敵,黃權投降哪邊都不可取,權衡再三後黃權還是率眾向曹魏投降,因為此時蜀漢和東吳有了血仇,對曹魏宣戰更多是為了“大義”的口號。在得知黃權投降曹魏後,劉備沒有為難他的家人而把過錯攔在自己的身上,“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三、剛正不阿,國士待之

劉備禮遇黃權,卻又辜負了黃權,但這段恩情被黃權銘記在心。當魏文帝曹丕以陳平、韓信為比喻,暗示黃權是否要反攻蜀漢的時候,黃權並沒有賣主求榮,他直言自己投降魏國只是形勢所迫,還能活著就是萬幸了,“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有傳聞說黃權投降曹魏後劉備殺光了他的家人,曹丕問黃權是否發喪,但黃權當著新主君的面說自己曾和劉備、諸葛亮互相推心置腹,“推誠相信,明臣本志”,認為謠言不可信,後來果然如黃權所言。曹丕讚揚他的正直,拜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此後,人在曹營心在漢的除了徐庶外又多了一個黃權。

蜀漢名士楊戲感念黃權,嘆惋曰:“鎮北敏思,籌畫有方,導師禳穢,遂事成章。偏任東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身在曹營的黃權鎮定自若,不僅心在漢,在言行舉止上也對劉備等人推崇有加。得知漢昭烈帝劉備病逝後,魏國群臣都相互慶賀,唯有黃權默默悲傷而沒有笑容,絲毫不懼曹丕的權勢和恐嚇;在與司馬懿交談時,黃權常常站起身來讚歎諸葛亮的才智,“每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黃權如此忠直得到了魏明帝曹叡、司馬懿的重用,後來他以車騎將軍的身份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始於此。

歷仕三主卻都能得到重用,黃權如何擔得起“國士”之稱?

三國中有不少忠直之士,但黃權這樣歷仕三主的還是獨一檔,為何他依然能有美名呢?“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劉璋闇弱,黃權勸諫無果後,為他堅守一地不失。劉備一時不查,黃權再度勸諫無果後,已經做好了戰死沙場的準備。曹丕數番試探,黃權卻能堅守自己的初心和底線,不賣主求榮。這樣盡忠盡責的人又怎配不上“國士”之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