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天道》:“天樂”和“人樂”,虛靜無為延伸的五層邏輯

作者:由 清月讀書解讀經典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09

非良愛深什麼意思

《天道》:“天樂”和“人樂”,虛靜無為延伸的五層邏輯

莊子的《天道》,大致還是說“無為”,尊重規律,道法自然等內容,本沒有什麼新奇的東西,唯一是中間融入了很多儒家的文化,其實,文化的區分,在先秦,不像後來的漢唐,因為學術的門派不同,常常發生一些爭執。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

自然規律的執行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整個宇宙、大自然一直是在生滅變化中,所以萬物得以生成。《天道》開篇就聊規律。

”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

帝王統治的規律也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也是如此啊!所以天下百姓歸順;”運“是來用的,所以有了運用。

“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思想修養臻於聖明的人,就是那些得道者對宇宙萬物的看法和主張也不曾中斷和停留,所以四海之內人人傾心折服。

《天道》:“天樂”和“人樂”,虛靜無為延伸的五層邏輯

“明於天”,明白於自然,“通於聖”,通曉於聖哲,“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六通四辟”,表示一個人能力全面,啥都知道。對於瞭解帝王之德的人(得道者)來說,需要各方面都很通達,“其自為也”,隨性自為,“昧然無不靜者矣”。不知不覺一切都很安然。不論外界如何,聖人的心境不亂。

“聖人之靜也”,聖人內心安靜,“非曰靜也善,故靜也;”,不是說靜是最好的,所以才安靜;“萬物無足以(nao)鐃心者“,而是萬物都不能動搖和擾亂他,故靜也。”心如靜湖,微波不興,聖人無我,神人無功,體證到這種境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天道》:“天樂”和“人樂”,虛靜無為延伸的五層邏輯

“水靜則明燭鬚眉”,水在靜止時,能清晰地照見人的鬚眉,“平中準”,是因為水的平面合乎鏡子水平測定的標準,“大匠取法焉”。高明的工匠明白了這個道理,能仿照靜水做出鏡子。

“水靜猶明”,水平靜下來尚且清澄明澈,照見自己,“而況精神!”又何況是人的精神!“聖人之心靜乎!”聖明的人(得道者)心境是多麼虛空寧靜啊! “ 天地之鑑也”;可以作為天地的明鏡,“萬物之鏡也”。可以作為萬物的明鏡。

可見心靜有多麼重要,心靜,方能有心境,成心鏡。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無我,“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是天地的基準,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故帝王聖人休焉”。所以古代帝王和聖明的人(得道者)都停留在這一境界上。“休”是休慮息心,也做停留,保持在這種境界。

“ 休則虛”,停留在這一境界上便心境空明虛淡,“虛則實”,空靈虛淡也就會顯得充實,“實則備矣”。心境充實諸事完備。靜虛實備,安靜,輕鬆,充實,完備,這是第一層邏輯。

“虛則靜”,心境虛空,自然平靜,“靜則動”,自然平靜才能輕鬆運動,“動則得矣”。沒有干擾地自我運動,輕鬆得其所宜。這是另一層邏輯。

“靜則無為”,虛靜便能無為,人在心靜的時候,不會做沒用的事,無為不是無所作為,在道家看來,無為可以做事更高效。所以“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使任事的人各盡其責。這是第三層邏輯。

“無為則俞俞”,無為也就從容自得,“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從容自得的人便不會身藏憂愁禍患,遠離顛倒夢想、沒有了憂悲惱苦。“年壽長矣。”年壽也就長久了。理解了虛靜無為,想不長壽都難。

《天道》:“天樂”和“人樂”,虛靜無為延伸的五層邏輯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無我,是萬物的根本。“明此以南鄉”,“鄉”通“向”,南向是君主帝王之位。明白這個道理而居於帝王之位,“堯之為君也”;就像唐堯作為國君;“明此以北面”,明白這個道理而居於臣下之位,“舜之為臣也”。就象虞舜作為臣屬。境界修養能力到了,做什麼只不過是自然而然地事情,居其位必有其功。這是第四層邏輯

“以此處上”,憑這個做天子,“帝王天子之德也”;就算是帝王治世的盛德;“以此處下”,憑這個做百姓,“玄聖素王之道也”。也能成就一代素王,如孔子一樣。“以此退居而閒遊,則江海山林之士服”;憑這個道理退居閒遊,則江海,山林的隱士無不佩服;“以此進為而撫世”,憑藉這個道理做官安撫世間百姓,“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就能功業卓著名揚四海而使天下大同。

“靜而聖”,清靜而成為玄聖,“動而王”,行動而成為帝王,“無為也而尊”,無為、無我,也受人尊崇,“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保持淳厚素樸的天性,天下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跟他(pì)媲美。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明白了天地規則,也就是無為、無我的規律,“此之謂大本大宗”,這就把握了根本和源頭,也就是真的理解了自然生命,“與天和者也”;這是跟自然和諧的人。

“所以均調天下”,用此來均衡萬物、順應民情,協調天下之事,“與人和者也”。便是跟眾人諧和的人。

“與人和者”,跟人諧和的,“謂之人樂”;稱作人樂;“與天和者”,跟大自然諧和的,“謂之天樂。”就稱作天樂。

能做到天樂人樂,都是具備天地之德,無為無我的虛靜之人,這是第五層邏輯de。

《天道》:“天樂”和“人樂”,虛靜無為延伸的五層邏輯

《道德經》裡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裡莊子講“人樂”和“天樂”,實際上就是講老子、佛陀等得道者,他們無我、無私、無為,能與宇宙、自然

融為一體

,和六道眾生

融為一體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臨濟宗的白雲禪師寫的悟道詩。白雲守端在第一次見他的老師就急切地表達了自己對禪的理解。當時楊岐方會並沒有嘲笑他,對於”禪“理解,可以是任何理解,有不拘泥於任何理解。有胸懷才能成就大智慧,白雲禪師對於後來臨濟宗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禪正也是讓人在極其寧靜的狀態下,澄心內觀,迴光返照,回到人性的源頭,從而讓純然的心性煥發出灼灼光華。這正是六祖慧能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摒棄一切二元對立,讓那顆燁燁明珠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的意義所在。

《天道》:“天樂”和“人樂”,虛靜無為延伸的五層邏輯

三國志有一個故事,說劉備入駐四川時釋出禁酒令,禁止釀酒。有一小吏索得一副酒具歸家,被捉住,劉備準備對其用刑,以儆效尤。劉備手下一個大臣叫簡雍,欲解救小吏,正好和劉備一道乘車,手指一男人說:“他要強姦女人”,劉備很好奇問:你怎麼知道?簡雍說,因為他帶著作案工具!劉備哈哈大笑,赦免了小吏。

如何讀懂莊子,讀懂春秋大義,讀碌碌眾生,讀是非曲直,讀大道無形?

我們每個人都具備悟道的潛質,也都有悟道的工具,只是看你如何用罷了。

天道是什麼?是自然變化的規律。天道規律行得通,萬物乃昌盛。

帝道是什麼?是帝王治國的方法。帝道方法行得通,天下乃歸心。

聖道是什麼?是聖人教民的思想。聖道思想行得通,社會乃安定。

《天道》:“天樂”和“人樂”,虛靜無為延伸的五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