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別人做官都想做大官,文登進士於鵬翀卻主動申請當了個小官

作者:由 膠東故事會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1

諸侯國為了什麼和什麼實行了變法

翀(chōng)這個字,現在並不常用。不過,由於含有“一飛沖天”(本意為鳥直著向上飛)的美好寓意,古代的書香門第在給子弟取名時常會考慮它。比如,文登縣歷史上有位進士就叫作“於鵬翀”。

別人做官都想做大官,文登進士於鵬翀卻主動申請當了個小官

(▲配圖均為文登大水泊村的街景,攝於2017年)

於鵬翀出身於文登有名的大水泊於氏家族,明清之際,該家族科舉人才輩出。在順治乙酉科山東鄉試中,於鵬翀和弟弟於鵬翥一起考取舉人;而在順治壬辰科會試(順治九年,1652年)中,於鵬翀又進一步,考中了進士。

考中了進士,朝廷按例要授予官職。在順治朝時期,清廷正在用人之際,新科進士往往會徑直授予知府、知州之類的職務,最低也一般是即用知縣。但於鵬翀卻沒有擔任“要職”,只是成為了一名“教授”(地方負責教育的官員,品級不高,實權也比較小)。要知道,他的兄弟於鵬翥(舉人)和於鵬翬(貢生)在功名上都不及他高,但卻都曾做到了知縣。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並非清廷有意冷落,而是於鵬翀自己提出的要求。

別人做官都想做大官,為何於鵬翀卻要主動申請當個小官呢?清代《文登縣誌》中的這段記載道出了答案。縣誌稱:

“於鵬翀,字聖庵,應第子,天性篤厚,喜讀書,言笑無妄發。……成壬辰進士,父母年高,不忍遠仕,改授靈山學博。”

也就是說,於鵬翀主動申請當小官的原因是“父母年高”,他不想離家太遠。

別人做官都想做大官,文登進士於鵬翀卻主動申請當了個小官

在明清時期,官員任職要嚴格遵循地域迴避制度,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員均需到異省任職,只有“教職”官員可以在同省異府參加工作。於鵬翀既然不想離家太遠,那就只能捨棄其他較高的官位,而出任“教職”了。

按照當時的區劃,文登縣屬於登州府管轄。於鵬翀最近也只能在相鄰的萊州府內尋求合適崗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最終來到靈山衛(在膠州之南,明代屬山東都司管轄,清代屬萊州府,雍正年間裁撤併入膠州)。

根據《靈山衛志》的記載,清代該衛的“教授”當中,以貢生居多,舉人都比較少見,而進士出身的,就只有於鵬翀一人。

別人做官都想做大官,文登進士於鵬翀卻主動申請當了個小官

實際上,如果在“教授”任上政績突出,後續也是有升遷的機會。比如,在康熙年間出任靈山衛教授的常天祚(靖海衛籍,舉人出身)後來就升到了戶部郎中。但於鵬翀既然想離家較近,自然就不盼著升遷了。從縣誌的記載來看,他的仕途履歷也只有靈山衛教授這一項。由此可見,他在仕途上還是做出了不少犧牲的。

(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