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這3種食物,正在慢慢“掏空”骨骼,不想惹上骨質疏鬆,儘量少碰

作者:由 39健康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9

男人不想那事怎麼回事

88歲的高大爺,早年間被診斷出高血壓、糖尿病,幾十年來,一直有堅持吃藥,按時複診,基礎病一直控制穩定,絲毫沒有影響到生活質量。

即便80多歲,每次複診還自己蹬著臺單車到醫院掛號。然而今年,高大爺卻是被兒子推著輪椅到醫院複查的。

原來,上個月,高大爺到醫院複查高血壓,去藥房領完藥後準備回家,一時不慎,

沒注意門口的兩個小臺階,一下子摔倒在地骨折了

。所幸摔倒在醫院門口,馬上安排手術,但仍然需要較長的康復期。

高大爺很是不解,自己經常喝骨頭湯,吃鈣片,怎麼骨頭還是這麼脆弱呢?

這3種食物,正在慢慢“掏空”骨骼,不想惹上骨質疏鬆,儘量少碰

一、骨質疏鬆,老年人健康的“慢性殺手”

骨質疏鬆,對於老年人來說,則是一個“沉默的殺手”,它顯著提高了不少老年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然而很多人卻認為,骨質疏鬆是老年疾病,並不是什麼大病。

事實上,骨質疏鬆正在逐年年輕化,當骨骼逐漸發育成熟後,約在35歲就會達到峰值。

隨著年齡增長,36歲就會開始緩慢流失,到了50歲-69歲,骨質迅速減少;

70歲以上時,骨質流失持續減少,最終可能演變成骨質疏鬆症

很多人認為骨質疏鬆是“變老”的必經過程,並不是什麼大病,然而它的後果非常嚴重。

骨質疏鬆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骨折

,對於老年人群而言,骨折卻是致死、致殘最常見的原因

。據相關資料顯示,骨質疏鬆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男性患者死於併發症比例高達20%,存活者中50%致殘,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質量大大下降。

這3種食物,正在慢慢“掏空”骨骼,不想惹上骨質疏鬆,儘量少碰

不過骨質疏鬆並不是急性病,當身體發生這些變化,就要及時採取積極預防措施了:

1、身高變矮

一個人體內有24節椎體,每一椎體長度約為2釐米,老年人發生骨質疏鬆時,椎體壓縮,身高就會縮短3—6釐米。

2、腰痠背痛

腰痠背痛是發生骨質疏鬆常見症狀,疼痛會沿著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可減輕,久坐或久站,又會加重疼痛。

3、駝背

椎體前部多為松質骨組成,若出現骨質疏鬆,負荷量變大,容易壓縮變形,從而導致脊椎前傾,背部彎曲,形成駝背。

這3種食物,正在慢慢“掏空”骨骼,不想惹上骨質疏鬆,儘量少碰

此外,骨質疏鬆男女比例並不均衡,一般絕經後的女性發生率更高,45歲後每增加5歲,骨折風險增加1倍,而男性多在65歲後才會促銷骨密度下降。

除此之外,

有家族病史、生活習慣不好、缺乏運動、骨架較小、長期服藥等人群

,都容易出現骨質疏鬆,應注意提前防範。

二、3種食物吃多了,會慢慢“掏空”骨骼

為什麼天天補鈣,還是會患上骨質疏鬆?很可能你吃的食物,正在偷走身體的“鈣”。

1、高鹽食物

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調味,但罐頭、醃製食物等含鹽量較大的食物,會導致身體吸收過量的鈉,而腎臟在排出鈉的同時,也需要消耗鈣,吃多了鹽,隨著尿液排出的鈣也會增多,導致鈣的吸收變差。

這3種食物,正在慢慢“掏空”骨骼,不想惹上骨質疏鬆,儘量少碰

2、咖啡因

咖啡因是不少打工人的“續命神器”,但飲用咖啡因過多也會影響鈣質吸收。一杯100毫克的咖啡因,會增加2—3毫克鈣流失,因此攝入咖啡因要適量。

3、快餐

薯條、漢堡、烤串等高脂肪食物在冬天尤其充滿誘惑。但這些食物不僅容易發胖,也會對骨骼帶來傷害。

當身體攝入油脂過多,脂肪可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其中脂肪酸為飽和脂肪酸,會與鈣形成難溶解物質,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

當然,

除了飲食,不愛曬太陽、長期缺乏運動、抽菸、喝酒等行為也會加速鈣流失

。如果想要高效補充鈣,首先還是用從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開始。

這3種食物,正在慢慢“掏空”骨骼,不想惹上骨質疏鬆,儘量少碰

三、骨質疏鬆別光顧著補鈣,做好3點也很關鍵

天天吃鈣片,還是會骨質疏鬆?鈣片是“智商稅”嗎?

骨質的吸收,跟消化系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腸胃虛弱營養無法吸收,肝、腎也不能正常運轉,就會導致鈣質大量流失。

此外,鈣並不會自動從血液中沉積到骨骼中,

還需要藉助某些媒介,如在陽光、運動等因素的調節下,才能發揮作用

老年人補鈣,光靠鈣片是不能預防骨質疏鬆的。還需要在補鈣的同時,

多曬太陽,適量運動,補充維生素D,才能讓身體更好把鈣利用起來

這3種食物,正在慢慢“掏空”骨骼,不想惹上骨質疏鬆,儘量少碰

關於骨質疏鬆的誤區,你都理解了嗎?預防骨質疏鬆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別讓你的骨頭比你更先老。

參考資料:

[1]《糟糕!我上了“骨質疏鬆”高危人群名單…》。生命時報。2019-10-19

[2]《天天補鈣還缺鈣?只因你常做這 7 件事 》。騰訊醫典。2020-08-17

[3]《骨質疏鬆光補鈣就行?錯!這個不花錢的方法,比補鈣更好》。科普中國。2022-10-2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