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竹林七賢”歸何處(一):七賢的“背景調查”

作者:由 小澄hx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05

阮籍稱王戎俗物為什麼

竹林七賢之名見於《魏氏春秋》

,《魏氏春秋》曰:“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之遊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

“竹林七賢”歸何處(一):七賢的“背景調查”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七賢雖相互交酬,神遊一時,但內部各成員家世背景不一,年齡性格各異,政治立場有的也相左,這些差異也決定各自歸宿不同

首先,明確一個問題,

竹林七賢是怎麼聚在一起的。

《世說新語·任誕》說:“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也就是說,竹林七賢是以阮籍、嵇康、山濤為中心的,其他四位圍繞著前三者聚集而來,其中阮籍、嵇康是由山濤聯絡起來的。

“竹林七賢”歸何處(一):七賢的“背景調查”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晉書·山濤傳》記載:“(山濤)與嵇康、呂安善,後遇阮籍,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其餘四子,阮咸與阮籍是叔侄關係,

《晉書》說“(阮)鹹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遊,當世禮法者譏其所為。”

王戎年輕的時候就和阮籍認識,兩人交談甚歡。

向秀和山濤是同鄉,又和嵇康在老莊方面有共同交流,

並且“同嵇康、呂安居止接近”。而

劉伶則是“與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攜手入林”。

“竹林七賢”歸何處(一):七賢的“背景調查”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上述這些都是依靠人際交往才建立起來的聯絡,

但是,如果僅僅依靠熟人建起“微信群”,而沒有共同語言的話,那麼這個群也會名存實亡

,面臨解散的風險。其實不然,竹林七賢裡面還是有很強的共同語的。

共同語言之一:喜好老莊

阮籍“博覽群籍,尤好《莊》《老》

”,

嵇康

“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長好《老》《莊》”,

向秀

“清悟有遠識,少為山濤所知,雅好老莊之學。莊周著內外數十篇,歷世才士雖有觀者,莫適論其旨統也,秀乃為之隱解,發明奇趣,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並且作《難嵇叔夜養生論》欲發嵇康之高志,嵇康也積極迴應作《答向子期難養生論》。

“竹林七賢”歸何處(一):七賢的“背景調查”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山濤“性好《莊》《老》

,每隱身自晦”,應當說,老莊思想在當時算是流行文化,在以何晏、王弼等為代表的正始文人影響下,魏晉開始了玄學之風,正始文人之火,竹林文士對老莊文化更是進一步發展。

共同語言之二:喜好音律

阮籍“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阮咸“妙解音律,善彈琵琶”,“荀勖每與鹹論音律,自以為遠不及也”;

嵇康“彈琴詠詩,自足於懷”,將刑于東市,仍索琴彈之,於是廣陵絕響。當嵇康坐事後,向秀經過舊廬,聽到鄰人吹笛,感音而嘆,想起當日嵇康行刑時的彈琴的情形,也想起了曩昔遊宴之好。

共同語言之三:喜好飲酒

喜好飲酒。阮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山濤八斗方醉;阮咸與豬共飲;劉伶醉酒,嗜酒如命的故事更是傳唱不息。

“竹林七賢”歸何處(一):七賢的“背景調查”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共同語言外的內在原因:跨越差別的通脫精神

除了這些共同語言,筆者認為能讓竹林七賢走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他們內在的性格。阮籍“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

嵇康

“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恬靜寡慾,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

“竹林七賢”歸何處(一):七賢的“背景調查”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山濤

“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向秀

“清悟有遠識”;

劉伶

雖“身長六尺,容貌甚陋”但性格也能“放情肆志”;

阮咸

曬寒衣,笑他人“未能免俗”,居母喪更是放情越禮,騎驢追婢;

七人裡面似乎只有

王戎

格格不入,王戎被阮籍評價是個俗物,《世說新語·儉嗇》一共記載了九件事,其中關於王戎的吝嗇就佔了四件。

但《世說新語·德行》記載:

“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而且

王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能夠“視日不眩”,面對檻中猛虎,能夠“獨立不動,神色自若”,還能夠直接斷言“道旁苦李”,

所以幼時,阮籍就與之神交。

“竹林七賢”歸何處(一):七賢的“背景調查”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世說新語·排調》記載:“嵇、阮、山、劉在竹林酣飲,王戎後往。步兵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王笑曰:‘卿輩意,亦復可敗邪?’”

能夠成為阮籍打趣的物件,並且阮籍與之神交,可以看出,在朋友面前,王戎肯定有真心的一面。

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竹林七賢”這些各具特色的個性歸根到底,就是一種“通脫”精神。

我想,

率真通脫

應該就是七賢內在性格的共同點。

參考文獻:《世說新語》;《三國志》;《晉書》

文章篇幅太長,為了閱讀方便,將分三部分推送,大家可以進主頁觀看完整文章。

大家如果喜歡此係列文章,可以關注、點贊、轉發啊。

另外本文章系作者原創,引用請標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