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藝術小課堂 | 魏晉名士生活—(衣)

作者:由 園釘兒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8-15

琅琊王歌辭的優美之處在哪裡

文|杜篆之

藝術小課堂 | 魏晉名士生活—(衣)

雜裾垂髾、單衫裲襠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女子的服飾也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疊。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在其《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傳世名作中,將這種服飾的風格呈現出來。其中的女性角色體態輕盈、婀娜多姿,而她們飄逸的服飾更加襯托出這種嬌柔感。

當時的門閥望族女性,著裝奢靡異常。服裝不僅繼承了秦漢之風,又在傳統服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並吸收借鑑了少數民族服飾色。從服飾整體風格上來看,有有上儉下豐的窄瘦式,也有褒衣博帶的寬博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謂的“雜裾垂髾”式服飾。

雜裾垂髾是傳統深衣的變制。深衣是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故得名。在上古的虞氏時代,人們在祭祀時戴冠,養老時穿深衣。到了魏晉,深衣已不被男裝採用,但在女裝中仍有人穿著並有所變化。魏晉時上衣變短,衣身細瘦緊貼身體;領形分為斜襟和對襟兩種,袒露出小部分的頸部和胸部,這在深衣裡是沒有的。衣袖受到少數民族服飾影響,變得細窄,但在小臂部突然變寬。在袖口、衣襟、下襬等處,會裝飾不同色彩的緣邊。腰間繫一圍裳或抱腰,也稱為“腰彩”,外束絲帶。

藝術小課堂 | 魏晉名士生活—(衣)

和秦漢服制相比,魏晉南北朝時女式襦裙裝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下襬。魏晉時人們將下襬裁成數個三角形,上寬下尖,層層相疊,因形似旌旗而得名“垂髾”。垂髾周圍點綴飄帶,作為裝飾。因為飄帶拖得比較長,所以走起路來帶動下襬的尖角隨風舞動,給人以輕盈之感。東漢文人傅毅所作的《舞賦》中,即有“華袿飛髾而雜纖羅”的文句。

魏晉女裙裝的下襬樣式也比較多,有的下襬加長,拖曳在地;有的裙腰升高,不僅增加了裙幅,還增加了許多褶襉。裙子造型呈上細下寬的喇叭形,這種上儉下豐的樣式增加了視覺高度,給人以瘦長的美感。史書中關於這方面有許多記載。《晉書·五行志》記:“五帝泰始初,衣服上儉下豐,著衣者皆厭腰。”南梁文士庾肩吾《南苑還看人》詩云:“細腰宜窄衣,長釵巧挾鬢。”這種服裝樣式從考古發現中也得到佐證,在這個時期的陶俑、壁畫上均有體現。

魏晉時還有一種男女通用的內衣樣式,即“裲襠”東漢文人劉熙在《釋名·釋衣服》中解釋“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這種內衣既有前片,又有後片;既可擋胸,又可擋背,因此也稱“兩襠”。裲襠作為內衣,一般以布帛為材料,可夾棉增強保暖效果,女款常以彩繡裝飾。這也是後世背心的最早形式。

裲襠在古詩詞中也有體現。《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琅琊王歌辭》有“陽春二三月,單衫繡裲襠”的詩句。製作裲襠的材質如果換成金屬,那就是士兵護身的鎧甲。《樂府詩集》中也有“前行看後行,齊著鐵裲襠”的詩句。

藝術小課堂 | 魏晉名士生活—(衣)

魏晉貴族女性的主要髮型為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髮髻形狀高大,髮飾除常見的簪和釵之外,還有一種專門用來支撐假髮的裝置。至於勞動階層的女性,就沒有那麼多講究,她們一般都是梳ㄚ髻,穿寬袖短衣加長裙。侍女們則是梳環髻,穿對襟衣。

鞋履的製作工藝在這一時期也頗為精良,樣式也更加豐富。這主要表現在鞋翹上,女鞋有鳳頭履、立鳳履、飛頭履等,男鞋有聚雲履、分梢履、翁頭履等。當時的木屐應用也很普及,不僅用作便鞋,也用作外出的“運動鞋”。唐代詩人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的詩句。“謝公屐”就是東晉文士謝靈運登山時穿的一種木鞋,據說鞋底安有兩個木齒,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便於走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