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望嶽》:杜甫躊躇於華山

作者:由 愛佛僧的文廟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12-20

一覽眾山小說的是什麼山

《望嶽》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望嶽》:杜甫躊躇於華山

這首詩也叫《望嶽》。杜甫有三首《望嶽》詩,以望岱宗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最為有名。此《望嶽》,是西嶽華山。然意甚獨特。

望岱宗,杜甫主寫嶽勢之高,所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望之下,登臨之意甚切。反倒似有躊躇悵惘之意,於是想尋白帝一問真源——高尋白帝問真源。

當然,也不是立即要上去,而是“稍待秋風涼冷後”再去。

蓋因西嶽在西,萬物生髮於東,而成熟於西。西方乃大休大歇之方。

杜甫到西嶽,是在乾元戊戌(758 年)。當時因為房琯事件,肅宗皇帝大怒,龍威之下,杜甫出為華州司功,華州是如今山西華縣。司功這個官,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當次之際,這官相當於一個閒官。

杜甫也是從那時起,開始憂悶不已,對仕途開始心灰意冷,世態炎涼,憤懣不止。也是從此之後,杜甫做官的路子徹底完了。即便是長安收復之後。

杜甫的心情,是在一片熱鬧中覓涼冷。

古人所謂問道崆峒,也是從此地而起,西出長安第一關,即為崆峒所在。而杜甫也未去崆峒問道,因為第二年,杜甫便棄官入蜀,最終在浣花溪畔,一座草堂裡鬱郁度日。

此《望嶽》之中,杜甫心意,已有所託。

《望嶽》:杜甫躊躇於華山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

玉女洗頭盆。

華山四面皆有遠峰環抱,每一峰如一蓮花瓣,而華山如花之心,故稱華山。僅此一名中,頗如人生。花,是萬紫千紅之字。而西 ,是寂絕忘離之方位。

恰如“東”為千紅萬紫之方位——東方甲乙木,主春。而泰山之“泰”,卻是一個寂絕忘離的字。

泰山、華山,東西相望,立名與方位相對,杜甫則於此二嶽多下功夫。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是說華山如此之高,本意欲想登臨。然而仙人之杖既不可得,玉女之盆,則無緣得見。

語氣之中,只是“望洋興嘆”的“望”罷了。

“九節杖”是一個傳說,據說漢武帝登少室山,見一女子以九節杖仰指日,閉著左目,睜著右目。漢武帝略覺奇怪,東方朔進言說:“此食日精者。”既有食日精者,漢武帝自然可清涼登山。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此時杜甫,絕無想登華山之意,不像在東嶽泰山,有那“會當凌絕頂”的衝動,只是在觀望之中,話語轉開,另說他事。假如有九節杖,也可看玉女盆,則當如何?山前何路可上?山後何路可歸?

似乎無路!

而車廂谷深不可測,恰在華山背後,如何得下?!

杜甫心中明白,再無歸路,無路可走。既然如此,華山輕易不可攀登。

而箭栝(gua)峰通天有門,攀援而上,可至絕頂,如此方便,登華山豈能錯過?

但是呀,上得去,下不來。因為無歸路。

其意所指,尚復何言!

杜甫後來棄官歸蜀,可見心中盤算過很多次了。因為他早看清了無路可歸,即便登臨絕頂又能如何?

於是一腔熱情,驟然變冷。計算著稍待凉冷,再去尋白帝以問人生真源。

然則此時呢,並不想問真源。如果要問真源,則當立時登臨,何故望而不去?

杜甫一生轉折,一處心涼,從此詩起。

《望嶽》:杜甫躊躇於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