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他,為什麼屢拒迎歸,寧死不返漢?

作者:由 史外讀史經外讀經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22

李陵真的叛變了嗎

讀漢史,有兩個人最令人難忘,一個是蘇武,一個是李陵。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北海牧羊,十九年不易臣節,最終獲釋迴歸。李陵隨大軍北征匈奴,兵敗被俘,卻投降匈奴並被招駙馬,後來屢拒南歸,終老胡土。

按理說,李陵應受萬人唾罵才對。但千百年來,李陵卻成了歷史上唯一被原諒的降臣。

他,為什麼屢拒迎歸,寧死不返漢?

蘇武和李陵

李陵為漢飛將軍李廣嫡孫,封騎都尉。善騎射,愛人下士,有乃祖風。天漢二年(前99)秋,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徵匈奴,漢朝廷派李陵率所部五千人為偏師出居延北千餘里,想借此牽制匈奴兵力。途中恰逢單于率重兵圍擊。李陵孤軍奮戰,殲敵萬餘,且引且戰,連鬥八日。最後矢盡援絕,兵敗投降。漢朝廷族誅李家。李陵遂終老胡地,不言歸。

李陵之遭族誅,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載,單于俘獲李陵後,久聞李氏家聲,見他作戰英勇,於是將其女兒嫁給他,加以優待。訊息傳到國內,朝廷便“族陵母妻子”。在這裡,李陵是因為降匈奴後被招為“駙馬”才遭到族誅的命運。

《漢書·李陵傳》的記載則多了些悲劇色彩:李陵在匈奴呆了一年多,漢武帝派遣因杅將軍公孫敖率兵深入匈奴救護援李陵。公孫敖軍無功而還,報稱抓到生口稱李陵正在北地教單于練兵以御漢軍,故而無所得。漢武帝震怒,於是族誅李陵家(至於他娶單于女為妻則為後事)。實際上,教單于練兵以防禦漢軍的人是投降匈奴的漢塞外都尉李緒。李陵聞訊,心痛其家因李緒而遭誅滅,派人刺殺了李緒。

他,為什麼屢拒迎歸,寧死不返漢?

漢徵匈奴之戰

縱觀李陵一生,表面看似乎機遇使然。在單于準備撤兵之際,偏偏出了個叛徒管敢洩露了軍中機密,致使最後力竭而降。而後在漢武帝對他有所“寬恕”之際,偏偏出了個捕風捉影、敷衍了事的公孫敖,致使慘遭族誅的命運。

因此,筆者認為,李陵之降,並非李負劉漢,而是漢皇負李。

他,為什麼屢拒迎歸,寧死不返漢?

在“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西漢王朝,先是韓信、彭越、英布等開國名將因勢力過於強大而被先後處死,其後漢景帝推行削藩令,平七王之亂,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漢武帝時再撤閩越、南越、東甌等異姓國,涉其民至內地。漢武帝更是剛愎自用、用人唯親,一代名將衛青、霍去病均出自裙帶關係。天漢二年北征匈奴時派了個過功未立的庸材小舅子李廣利為主將,善於攻殺的李陵卻成了後勤供給負責。

李陵不肯,自請領兵出戰。漢武帝以“將惡相屬”為由婉拒,血氣方剛的李陵不明白漢武帝生恐他人掩蓋他小舅子光芒的心理,豪邁地答道:“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漢武帝表面上“壯而許之”,實際卻派了個老資格的強弩都尉路博德為接應,路博德“羞為陵後距”,婉拒之。漢武帝卻以“疑陵悔不欲出”為藉口,乾脆另派路博德去跟公孫敖會師,撤銷了李陵的後援。這簡直是逼李陵走向絕路,頗有點“你不是愛出風頭嗎?愛出風頭就讓你獨個兒吃吃苦”的味道。

李陵兵敗,漢武帝也不設法接應,卻想要李陵死戰,並“召陵母及婦,使相者視之,無死喪色”。在得知李陵降敵資訊後,大發雷霆。司馬遷說了句公道話,認為李陵“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卻被他處以腐刑。一年多後,也許是迫於輿論壓力,這才派了個公孫敖去“接應”李陵南歸。公孫敖到北方兜了個圈,就回來交令說李陵在教單于練兵以備漢軍。漢武帝也不細察,乾脆族滅了李家。後來真相大白,公孫敖亦未因此受到任何責罰。

他,為什麼屢拒迎歸,寧死不返漢?

李陵的遭際境遇,與其說是命運使然,還不如說是毀於一場削弱強悍勢力的陰謀。李家世代名將,為隴西望族,其先祖即為俘燕太子丹的秦將李信。作為秦將之後,又太過於強悍,豈可任其漸豐羽翼?後來史家,不敢指責漢武帝,然而對於李陵之降多抱同情態度。

李陵既遭族誅,漢遣使使匈奴,李陵曾質問使者:“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於漢而誅吾家?”此言問得頗理直氣壯。

他,為什麼屢拒迎歸,寧死不返漢?

飛將軍李廣

那麼,這“何負於漢”中,到底有多少話因在內呢?

李家數代忠良皆不得善終。李陵祖父李廣勞苦功高而終身不得封侯,以六十高齡出兵,卻因不公平待遇迷路受責,憤而自盡;從叔祖李蔡也因一個不很嚴重的錯誤(侵佔皇家陵園)被迫自殺,其封國被解除;之後有望繼承李廣遺志、戰功赫赫的其叔李敢被霍去病在上林苑狩獵時挾恨射殺,而漢武帝竟然不予追究;李陵本人孤軍奮戰,以五千之卒殲敵萬餘,連戰八日,在糧盡彈絕、援兵無望的情況下不得不投降匈奴;再後來,李家另一位好不容易有寵於太子的李禹(李敢子),被人告發他想要出投奔李陵,被下吏處死……

李陵之降,當為權宜之計,正如好友司馬遷所說的“宜欲得當以報漢”。如果說他的投降,先是為匈奴人之真誠相待所感動,並對朝廷之絕援不滿、認為自己以五千孤軍殲敵萬餘“無負於漢”而降,繼而應當是在內心自責與感恩單于兩重矛盾中處於觀望狀態,最後因遭族誅這才死心塌地降,這才是頗具可能性的。不過他以百戰之身終老胡地,即使在慘遭族誅後亦不領兵犯漢甚至教單于練兵以備漢軍,這一點與明末引清兵入關之吳三桂可謂天淵之別。否則,漢朝廷“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那樣的豪言壯語恐怕未必說得出口。

他,為什麼屢拒迎歸,寧死不返漢?

李陵碑遺址

李陵在匈奴受到重用,被封為右校王,逢有軍事大事都請他前來商量,與李家在漢朝廷的待遇判然兩別。漢昭帝接位後,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曾派人探聽李陵的意思,想要迎他南歸。李陵說:“回去容易,恐再受辱,奈何。”又說:“丈夫不能再辱!”拒絕返漢,可見他對漢王朝積怨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