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如孝法師:什麼是覺性呢?如何得到“覺性”?

作者:由 社交電商洞見者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12-14

性覺與本覺有什麼區別

文:如孝法師

今天是七月廿四,是他的誕辰紀念日。他有無以倫比的才智,被譽為“第二代釋迦”,地位崇高的帝王、帝后及著名的哲學家都是他的學生。

他是誰?他的故事又是怎樣的……且看“偷心賊”的故事。

他是偉大的佛學家龍樹菩薩,曾身無一物地生活,僅有的家當是一隻缽。

曾經有一位王后非常崇敬他。當龍樹到達該國時,王后特地打造了一隻鑲滿鑽石的金缽。當龍樹到皇宮託缽乞食時,王后對他說:“你要先答應我一件事。”

龍樹問:“我只有一個缽,你想要什麼?”

王后答:“我只要一個缽,就這樣。”

龍樹說:“可以,請拿去。”

王后說:“還沒完,我會拿東西跟你換,請接受我供養的缽。”

龍樹說:“沒問題,什麼樣的缽都行。”

王后將準備好的鑽石金缽送給他。龍樹接受了,一路走回自己歇腳的破廟。

如孝法師:什麼是覺性呢?如何得到“覺性”?

這時,路邊的一個賊發現了龍樹,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位形體莊嚴的人,身無一物,手上卻託著一隻金光閃閃的缽。他想:“這隻缽和這個人有何關係?他能留住金缽多久?總有人會拿走的,我行不行呢?”

於是,他一路尾隨龍樹走進破廟。整間廟都傾頹了,只剩牆壁,沒有屋頂。牆邊有一扇窗,賊躲在窗外。當時的僧人每天只吃一餐,賊想:“等他吃飽後小睡時,我就能下手了,那時候最合適。這破廟周圍也沒半個人影。”

龍樹吃飽飯,隨手把缽扔到賊所在的地方。賊無法置信,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怎麼會有這種人?吃飽了立刻把金貴的缽給扔了,好像那是一個一點兒都不值錢的東西,還剛好丟在我面前!”

如孝法師:什麼是覺性呢?如何得到“覺性”?

他忍不住探頭問龍樹:“我可以進來,問你一個問題嗎?”

龍樹說:“為了引你進來,我才把缽往外扔的。進來吧!缽是你的。別擔心,是我給你的,所以你不算小偷,那是給你的禮物。我這個窮人一無所有,只有這隻缽。我也知道無法保有它太久,因為我會睡覺,所以有人會拿走。你已經不嫌麻煩,從都城一路跟到這裡。夏天的天氣很熱,請別拒絕我的禮物,收下吧!”

賊說:“你真是怪人,你不曉得這隻缽很值錢嗎?”

龍樹說:“自從領悟了覺性之後,其餘的都一文不值了。”

賊盯著龍樹說:“請你送我更珍貴的禮物吧!如何領悟連金缽都無法相比的覺性?”

龍樹說:“這其實很簡單!”

賊又說:“在這之前,讓我先介紹一下自己,我是一個有名的賊。”

龍樹說:“誰不是呢?別理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每個人都是賊,因為人人都光溜溜地出生,然後從別人那裡偷得各種東西。每個人都是賊,因此我才全身赤裸地過活。不管你做什麼都沒問題,只要記住:偷東西時也要保持覺知、警覺、觀照。如果喪失觀照,那就別偷。只有這一個簡單的原則。”

賊說:“這太容易了。以後還能見到你嗎?”

龍樹說:“我會待在這裡兩週,這期間你都可以來,不過要先去嘗試我告訴你的方法。”

如孝法師:什麼是覺性呢?如何得到“覺性”?

賊這樣嘗試兩週後,他發現,“保持覺知是世上最難的事”。無論在皇宮行竊,還是去別人家裡偷取金銀財寶,只要偷東西的當下,他就會立刻失去覺知。由於他嚴格遵守對龍樹的承諾,最後什麼也沒有偷成。時刻保持覺知太難了,當他保持覺知時,心中偷竊的慾望就會消失。

最後,他兩手空空去找龍樹:“我的生活全被你攪亂了,現在我無法偷任何東西。”

龍樹說:“問題在你不在我。你若想重操舊業,那就把覺知丟了吧!”

賊連連擺手:“不,那些覺知的片刻很寶貴,我這輩子從沒這麼自在、安祥、寧靜、喜樂過,整個王國的財寶也比不上。”接著,賊哭著說:“現在我知道你說的話了,‘領悟覺性之後,其餘的都一文不值’。我現在已經無法停止覺知的練習,嚐到一些甘露的滋味。你一定無時無刻都沉浸在這喜悅、自在的甘露中。你能收我為門徒,讓我追隨你學習嗎?”

龍樹說:“我確實無時無刻都處在覺知中,當初你尾隨我時,我已收你做弟子了。那時你想偷的是金缽,但我想的是怎麼把你的心偷來,咱們倆的勾當竟然不謀而合!”

如孝法師:什麼是覺性呢?如何得到“覺性”?

龍樹菩薩一生還有很多的傳奇故事。在佛學方面,他獲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中論頌》《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因緣心論頌》《菩提心離相論》《福蓋正行所集經》《贊法界頌》《廣大發願頌》等。平生造論之多,世所罕見,因此獲得“千部論主”的美稱。

後世基於龍樹菩薩所著《中論》而宣揚空觀的學派又稱為“中觀派”,並尊龍樹菩薩為“中觀派之祖”。此外,龍樹菩薩也被尊為“八宗之祖”(禪宗、律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密宗、淨土宗)。

如孝法師:什麼是覺性呢?如何得到“覺性”?

如孝法師:什麼是覺性呢?如何得到“覺性”?

什麼是覺性呢?如何得到“覺性”?且看如孝法師關於“覺性”的開示:

什麼是覺性

冥冥之中,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對生命的探究,這就叫作“覺性”。有時候因為遇不到緣果不顯現,覺性會被歪曲,但從本體上來講人人皆有佛性。這是佛陀出現在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最大認同和鼓勵。

覺知的境界

佛陀的教法是對生命三百六十度的掃描,不僅有實的部分,還有虛的部分。這就牽涉到對自我的去除,我們要用完整的心,去經歷名言背後完整的境界。就像瞎子摸象,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對生命的觸動,了知是區域性的。而完整的心透過戒定慧的莊嚴,能夠照見一切生命的真實境界,能夠透過對自心的認識通達整個宇宙客觀的緣起變化,最後讓心得到一種遍滿法界的覺知,這就是成佛的境界。

用願力提起覺性

為什麼我們的正念與覺性如此飄零和不可琢磨呢?主要是慣性的力量。每一天都有紛紛擾擾的資訊湧來,各種知識、各類人事與感官的刺激……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方向,用佛法和願力時刻提起正念和覺性。這就是生死的道心。

稱讚如來,啟發覺性

所謂的“如來”——乘著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何為“如實之道”呢?諸佛為什麼能夠乘著“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呢?因為“如實之道”是有傳承的,是真實的存在,它是生命究竟的道。此“如實之道”,佛佛授手,佛佛相傳,讓世間的燈明相續不斷,每一個佛都是表同樣的法,說同樣的理,放之四海而皆準。

當我們瞭解到真理的時候,我們就不是稱讚佛的功德了,而是稱讚如來的功德。當稱讚如來的時候,我們也就會真正瞭解何為如實的功德、真實的功德。因為這種稱讚就是在喚醒我們自己深層的覺性,同時也在喚醒著別人,所以語言的力量最為殊勝。

身、語、意三門各有所長,雖然我們心裡面能夠了解到諸佛的功德,但是我們要稱讚出來,“如實之道”才會現前。

禪修讓我們恢復覺知

禪修是要達到一念覺心的相應,相應於生活的分分秒秒。大概上世紀九十年代,本煥長老說他前面的20年沒有生起一個妄想,這就是功夫。沒有妄想生起並不是單調的存在,他有他生命的安樂,不僅僅在境界上,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有禪樂。法的禪樂,勝於一切世間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