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行知讀書會|盛世之清尚,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作者: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19

縉紳之士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宋朝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市民生活繁榮,文化藝術更是走向巔峰。11月28日,行知讀書會正式開啟“宋人生活季”第一集,邀請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國家高階茶藝師張海嵐做客,與讀者分享宋代的茶文化,透過“茶”之道再現宋人的生活美學。

從上層貴族到市井百姓,無論是皇帝、士大夫,抑或是平民,有宋以來,茶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之中,在茶的流變中可見宋朝的時代精神,宋徽宗所謂“盛世之清尚”正是茶的文人屬性登峰造極的體現。茶飲如何成為審美?這樣的審美又對應著怎樣的社會生活?盛世如何“清尚”?器如何顯現“道”?要回答這些問題,張海嵐首先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的現場。

行知讀書會|盛世之清尚,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張海嵐介紹宋朝歷史歷史長河裡的宋朝,並非以疆域之大而為“中國”,而以其發達的政制、經濟、文化、哲學成為時代的領袖。張海嵐介紹:“在我們整個兩千多年的封建大一統的王朝當中,宋的疆域可以說是最小的,在歷史研究當中,我們一般不太會稱宋為宋,會稱為宋金遼時期,顯然不是隻有宋一個政權,還有遼和金,宋真宗唯一一次鼓起勇氣御駕親征,最終卻以簽訂《澶淵之盟》條約,賠款、納貢而告終。雖然從武力上是示弱了,但《澶淵之盟》的簽訂,為整個宋代贏得了100多年的和平發展時間。說宋富裕,首先是因為其政治氛圍非常好,在宋太祖開國之初,和其他朝代最不一樣的規矩就是無論文人、士大夫和諫官犯什麼錯誤是不能賜死的。”

其次,宋朝科舉取士制度也逐漸地發展並且完善,伴隨著整個宋代社會教育水平的提高,於是就使全民素養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因此宋一代的文人、士大夫階層都有非常深厚的憂患意識,他們進入到統治階層之後,更加積極進取,懷揣著讓國家變得更好的願望和意願。“宋代以後,整個階層的固化也被打破,可以說是開始了中國最早的城鎮化程序,所有人都可以進入到城市中生活,開始從事一些手工業、餐飲業等行業,這極大地拓展了宋代的城市經濟生活。最後,在這樣一個盛世背景下,漸漸地,中國哲學有了第一次大轉型,宋明理學誕生,宋代儒學開始復興,然後理學開始出現,理學出現就導致格物的思想開始盛行,所以即使當時軍事落後,但在物質文化、科技等方面絕對是領先的,比如四大發明中,宋代發明就佔了三個。”張海嵐說。

孤兒宋徽宗之所以寫了一本《大觀茶論》,回到當時所處環境、思想、哲學基礎大概去看,就不難理解了,《大觀茶論》中宋徽宗說自己“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鹹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縉紳之士”,指社會的上層;“韋布之流”,指社會的下層,就是布衣和貴族,大家都在這麼好的社會環境裡“薰陶德化”,意思是德行好,品位高。“雅尚”是指讀書、點茶、畫畫、插花、焚香,這四件雅事。對於喝茶普及的程度,宋徽宗寫“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意思是說即使是一個平常的老百姓人家,他家如果沒有茶,不能用茶去接待你的話,他都會感到羞愧。故而中國的客來敬茶習俗可以算是從宋代開始。

“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其中,為皇帝所供之茶是為宋茶的上品。宋朝的貢茶什麼樣?“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宋朝貢茶的核心產區在福建武夷山北苑地區;其前身則是唐以來的研膏茶與蠟麵茶,宋代的製茶流程延續了這兩種茶的工藝,更利用模具使茶餅的形狀、餅身的圖案更多;而飲茶方式,則從唐代“烹茶法”發展而成“點茶法”,“點茶”是宋代主流的喝茶方式。

從太宗而至徽宗,制愈精、數愈多,皇家需求更大。丁謂、蔡襄為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和走向奠基——前者制“龍鳳大團茶”;後者於五十年後為使貢茶與已經普及民間的龍鳳大團茶相區別而發明“龍鳳小團”,原料更加精細。此後於神宗、哲宗年間出現精細更甚的密雲龍與瑞雲翔龍,至徽宗時期,製作工藝可謂登峰造極。

整個造茶的流程和工藝有采摘、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烘乾、乾燥等,在喝茶前,有一個烘乾的過程,主要為了除潮,然後還要放在一個小爐子上再烤一烤,這樣有助於激發茶香,烤乾後把它敲碎,放到茶碾或茶磨中,將茶磨得更細膩,沫茶由此而來。張海嵐介紹:“我們說的日本的抹茶,其實就是沫茶,宋代有大量日本遣唐史到中國,在各種各樣的領域學習,特別是僧人來了很多。所以特別在宋代,還形成了寺院喝茶的風尚。”

張海嵐還現場復原了宋朝喝茶的“七步點茶法”,第一步是斜盞,溫熱的意思,一方面是為了清潔器皿,另一方面是為了讓沫能更長時間的掛在茶盞的表面。第二步就是將沫茶分放在茶盞當中,用一點點熱水先把它調成糊狀。接下來是第一次注水,沿著整個膏的邊緣一圈;緊接著第二次注水,就是用更大的力度順時針同一個方向,直接在茶湯表面注水,然後用茶筅去擊打茶湯;然後調節手腕部力量開始第三次注水;基本注湯五次後,茶自身的沫波精華就已經形成了,呈完全白色,第五、六次注水減少,主要是用茶筅讓泡沫更加的細膩和均勻。

行知讀書會|盛世之清尚,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張海嵐在現場復原了宋朝喝茶的“七步點茶法”隨著實際操作的過程,張海嵐也逐一介紹所涉及的茶具,如茶焙、茶鈐、砧椎、茶碾、茶羅、茶勺、湯瓶、茶盞,最後將末茶倒入茶盞,用湯提點七次注水的同時以茶筅擊打,則會產生厚厚的白色泡沫。而泡沫的細膩程度以及“咬”住盞璧時間的長短,則是宋時文人“鬥茶”的評判標準。

蘇軾和蔡襄兩個人經常鬥茶,蔡襄的茶好,用的是小龍團茶。蘇軾茶肯定沒有他的好,但是蘇軾用的水好,蘇軾是一個非常講求喝茶用水的人,“活水還需用活火煎”體現了他對水的講究程度,他最喜歡用的,是無錫惠山的惠山泉。

透過點茶之“技”而達聖人之道,從茶之觀察、交遊中完成心靈的昇華,宋代文人以茶局會友,由此,宋茶的屬性不僅停留於物質,而達至與精神的合一,對茶的審美亦是對人、事、天下的觀照。上行而下效,宋朝民間亦遭茶文化滲透,遍佈城市各處的茶肆,功能早已不限於交友、聚會,還兼具娛樂、資訊交換、商貿、人才交易、調節糾紛、旅店、色情場所等。

可以說,宋代的宮廷之內、廟堂之高、江湖之遠,處處皆有“茶”的身影;每個階層都有不同的喝茶方式,所喝之茶也各有差異,但“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至宋朝,終於成為國人的不可或缺,融入古人的文化生活,也最終成為今日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重要文化符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