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戰國策——秦一張儀說秦王

作者:由 傳統文化集錦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2-03

其勢弱於秦勢什麼意思

時間:公元前239年

地點:秦國

人物:張儀、秦惠文王

事件:張儀遊說秦王

故事是這樣的,張儀是魏國人,當初曾和蘇秦一起師事鬼谷子先生,學習遊說之術,蘇秦的水平似乎不如張儀,張儀和蘇秦完成學業之後,都去遊說諸侯 。

戰國策——秦一張儀說秦王

開始的時候,蘇秦也不順利,後來順利了,蘇秦說服趙肅侯,而得以去遊說各國諸侯實行合縱的聯盟。後來張儀投奔蘇秦,蘇秦採用對張儀不理不睬,招待張儀小看他,並且還當眾羞辱張儀。張儀這次來見老同學蘇秦,本以可以求得好處,誰知反而受到羞辱,想到秦國是大國,趙國也是大國,可以給秦國抗衡,他就去了趙國。

實際上,他的老同學之所以這樣做,有他的原因,他希望張儀能夠幫助他。蘇秦在張儀離去後,偷偷派人資助張儀到達秦國,幫助他見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求賢若渴,知道張儀有點本事,就用張儀為客卿,與他共商攻打六國的計劃。

這裡就是張儀遊說秦王的內容。

戰國策——秦一張儀說秦王

張儀遊說秦王先說道:“在當今的各國中,燕國、魏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又收羅殘餘的韓國勢力,形成合縱的聯合陣線,聯合對抗秦國。秦國利用商鞅變化,很強大,能過統一六國了,現在之所以不能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謀臣不能盡忠的緣故。

接著張儀又用歷史上成功的案例說明,要想取得成功,必須依靠軍事實力,用兵作戰可以決定萬乘大國的生死存亡。

張儀還告訴秦王,統一六國還有一條,就是要心很,做到斬草要除根,不給禍留下作為,禍才不會存。

張儀又點出秦國有三次機會能夠成功,但是沒有抓住機會。第一次是秦國和楚國作戰,秦兵大敗楚軍,佔領了楚國首都郢城,同時又佔領了洞庭湖、五都、江南等地,楚王向東逃亡。由於當時的謀臣不肯這樣做,反而撤兵和楚人講和,現在楚國又強大起來,率領天下諸侯往西面來跟秦國對抗。

第二次機會是,後來其他諸侯國同心一致、聯合兵臨華陽城下。大王用詐術擊潰了他們,一直進兵到魏都大梁。佔領大梁後,秦國就可以攻下魏國;攻下了魏國,趙、楚的聯盟就拆散了。趙國陷入危難之地,楚國就孤立無援。又是因為謀臣不肯這樣做,反而引兵自退、與魏講和,使魏國有了喘息的機會。

第三次機會是,前不久穰侯為相,治理秦國,他用一國的軍隊,卻想建立兩國才能完成的功業,因為時機不成熟。當時秦國和趙國發生戰爭,本來,秦國可以戰勝趙國, 攻下趙國之後,韓國就必然滅亡,韓國滅亡以後,楚、魏就不能獨立。由於當時謀臣不這樣做,反而自動退兵跟趙國講和了,最後也失敗了。

秦國和趙國發生戰爭,為什麼沒有成功呢?

戰國策——秦一張儀說秦王

張儀說出三點理由,一是秦國謀臣的本領低,愚昧笨拙;二是秦國將士的鬥志不強;三是秦國軍隊的戰鬥力不強。

現在的秦國很強大,我們有機會征服六國,張儀的理由就是秦國的號令嚴明賞罰分明,再加上地形的優勢。張儀指出可以破壞六國的合縱戰略及其力量,可以按照我提供的方案取得勝利,就是先滅趙亡韓,然後迫使楚魏稱臣,最後聯合齊、燕加盟,建立霸王之業。

秦王採用了張儀的策略。

張儀用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秦王時融入感情,充滿了對秦國平庸的謀臣們的可氣可恨之情,同時也充滿了對秦王有實力卻無法實現霸業的惋惜之情,最後,張儀成功了,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派遣公子華和張儀圍攻魏國的蒲陽,攻打併佔領了蒲陽。張儀趁機勸說秦惠文王把蒲陽歸還魏國,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魏國因此就把上郡十五縣和少梁獻給秦國,用以答謝秦惠文王。於是,秦惠文王就任命張儀為相,位居百官之首,參與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