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什麼是“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作者:由 我從書中來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2-07

載胥及溺的意思是什麼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魯哀公問孔子說:“我出生在深邃的後宮之中,在婦人的哺育下長大,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悲哀,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憂愁,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勞苦,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恐懼,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危險。”

孔子說:“您所問的,是聖明的君主所問的問題。我孔丘,是個小人啊,哪能知道這些?”

哀公說:“除了您,我沒有地方可問啊。”

孔子說:“您走進宗廟的大門向右,從東邊的臺階登堂,抬頭看見椽(chuán)子屋樑,低頭看見靈位,那些器物還在,但那祖先已經沒了,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悲哀,那麼悲哀之情哪會不到來呢?您黎明就起來梳頭戴帽,天亮時就上朝聽政,如果一件事情處理不當,就會顧慮到其可能成為禍亂的發端,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憂愁,那麼憂愁之情哪會不到來呢?

你天亮時上朝處理政事,太陽偏西時退朝,而各國逃亡而來的諸侯的子孫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遠處來侍奉您的,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勞苦,那麼勞苦的感覺哪會不到來呢?您走出魯國國都的四方城門去眺望魯國的四郊,那些亡國的廢墟中一定有幾處茅屋,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恐懼,那麼恐懼之情哪會不到來呢?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載船,水能翻船。’您從這個方面來想想危險,那麼危險感哪會不到來呢?”(選自《荀子·哀公》)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出自《荀子·哀公》,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唐初魏徵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如《貞觀政要·論政體》裡既有:“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何得民心呢?一句話,就是想民之所想,去民之所惡,給民之所需。唯有如此持久的力行下去,日日如履薄冰,不懈怠,不自作孽,方能天下大治,開萬世太平。

孟子說:「夏桀、殷紂喪失天下,是由於失去了天下老百姓的支援;之所以失去了天下老百姓的支援,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取得天下是有方法的:得到天下老百姓的支援就取得了天下。得到天下老百姓的支援是有方法的:獲得了民心,就得到了天下老百姓的支援。獲得民心是有方法的: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並讓他們積蓄起來,他們憎惡的,就不強加給他們,僅此而已。

老百姓歸附仁政,猶如水往低處流、野獸往曠野跑一樣。所以,為深淵把魚兒驅趕來的,是水獺;為叢林把鳥雀驅趕來的,是鷂鷹;為成湯、武王把老百姓驅趕來的,是夏桀和殷紂。現今天下若有喜好仁德的國君,那麼諸侯們都會為他把老百姓趕來,即使不想稱王天下也是做不到的。現今那些要稱王天下的人,好比患了七年的病要尋求幹了三年的艾草來醫治一樣,(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幹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假如不去積蓄,是一輩子也找不到的。如果無意於仁政,就會一輩子憂患受辱,以至陷入死亡的境地。《詩經》說:‘他們怎麼能把社會治理好,只能一起溺水罷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什麼是“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