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聖人不仁愛,把百姓當做芻草扎束的狗?這的確是老子的本意

作者:由 一念清輝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10

葬身在江魚腹中是什麼意思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看,譯文應該是:聖人不仁愛,把百姓當做芻草扎束的狗。不過很多人會覺得奇怪,《道德經》為什麼要讓聖人不仁愛,而且要把百姓當做芻草扎束的狗?難道是譯文有誤?

聖人不仁愛,把百姓當做芻草扎束的狗?這的確是老子的本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五章,全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天地不仁愛,把萬物當做芻草扎束的狗(讓它們自生自滅);聖人不仁愛,把人民當做芻草扎束的狗(讓他們自生自滅)。天與地中間,不像風箱嗎?內部空虛不會枯竭;鼓動起來產生更多的氣流。人們說話太多,常常困窘,不如把話藏在心中。

聖人不仁愛,把百姓當做芻草扎束的狗?這的確是老子的本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從以上的譯文可以看出,老子的確是要讓聖人不仁愛,把人民當做芻狗讓其自生自滅,那他為何會有這樣的見解呢?“仁”是儒家特別提倡的,認為每一個人都應當有仁愛之心,聖人更是如此。不過老子一向反對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標準,認為提倡這些道德標準無益於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也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因此老子先從天地開講,認為正是因為天地不濫施仁愛,對世間萬物一視同仁,所以世間萬物才能依循自然規律生生不息。對於世間的聖人也是如此,聖人不濫施仁愛,就不會厚此薄彼,所有百姓才能按照社會的自然規律更好地生活。老子的這一觀點乍一看貌似很難理解,其實舉一個例子就能很容易地說明了:

聖人不仁愛,把百姓當做芻草扎束的狗?這的確是老子的本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現在有很多人不忍心看到市場上那些將要被殘殺的小動物,於是將它們買下來並放生。其實這本是一個善意的舉動,但有些人在放生時不考慮環境及自然界中食物鏈等因素,反而這種盲目的放生不是害了這些被救下的小動物,就是害了當地的其它動物。這些年屢有報道的放生巴西龜、各種蛇類,甚至還有海洋魚類放生到淡水河流中等等,可能在幫助一些動物的同時反而害了另一些動物。

所以老子提倡的是萬物按照自然發展規律有生有滅,我們不要妄加干預。這樣聖人不濫施仁愛,對百姓一視同仁,才是聖人真正應該具有的“大仁”。

聖人不仁愛,把百姓當做芻草扎束的狗?這的確是老子的本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對於這一章的後半部分,老子提出了“守中”的概念,他先將天地之間比喻成風箱:從外部看風箱在不停地運動,可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風箱中間“軸”的位置卻始終沒有變化。老子以此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中”,而這個“中”都是相對穩定的,所以若能確定事物的“中”,就確定了它相對穩定的狀態,也就確定了它的本質。這種確定事物“中”的方法就叫“守中”。

老子又從風箱推及到人,認為人的“中”就是自己的內心,而每個人的內心都應該像剛出生的嬰兒一般純淨、樸實、寧靜。“守中”就是守護好自己的內心,只要自己內心堅定,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變化,都會保有自己高尚的品格而不被外在環境侵擾。有一句名言很能概括這一觀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聖人不仁愛,把百姓當做芻草扎束的狗?這的確是老子的本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歷史上屈原在被放逐時沿著江邊走邊唱,遇到了一個漁夫,漁夫認出了他,問他為何會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說“既然世人都骯髒了,那你為何不同其他人一樣隨世道一起變化,也不至於現在被流放啊”。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聖人不仁愛,把百姓當做芻草扎束的狗?這的確是老子的本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透過以上對《道德經》這一章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老子提倡的聖人是依照事物客觀規律發展行“無為而治”的人。對於自然界的“守中”就是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不妄加干預,而對於個人的“守中”就是善於建設和抱持自己淳樸的內心,加強自身修養,勤練內功,不被外在的環境影響而隨波逐流。總之,無論是“不仁”為仁還是“守中”,老子在此章中闡述的這些觀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依然有著巨大的借鑑意義。

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絕不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