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孩子的這三種暴力行為,其實是“假象”,家長要懂得辨別清楚

作者:由 育兒瞭望角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9

怎樣對待22歲的叛逆兒子

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一些“暴力行為”,為此家長們都很擔心,一方面對於別的孩子和家長感到愧疚,一方面又困擾孩子的行為,害怕這樣發展下去孩子會形成暴力的性格,身邊的朋友也會越來越少。

其實孩子所謂的“暴力”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假象”,並不是出自於他們的霸道本性,他們所表現出的行為背後其實是出於某些特定的原因,家長應該要辨別清楚孩子這三種看似“暴力”行為發生的真正原因,然後再幫助孩子糾正。

孩子的這三種暴力行為,其實是“假象”,家長要懂得辨別清楚

在遇到許久未見的朋友或者小夥伴們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孩子會突然“攻擊”別人,比如突然摟住別的小朋友的脖子不松或者使勁拽著小朋友的手甩來甩去,弄得別人哇哇大哭了,孩子還在哈哈大笑著。

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並不是出於“攻擊”的本意,他們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歡,只是對於這個低年齡的孩子來說他還不懂正確的表達方式。

針對孩子的這種“暴力行為”家長應當注重引導,告訴孩子表達喜歡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牽別人的手或者擁抱別人,但是不要採取這種讓別人感到不舒服的方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恰當性。

孩子的這三種暴力行為,其實是“假象”,家長要懂得辨別清楚

具體可以透過“角色轉換”的方法來讓孩子更直觀地明白,假設孩子是被動的一方,父母則對孩子採取拉扯的行為並且問孩子喜不喜歡被別人這樣對待,順勢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做法是不被別人喜歡的。

在公共場合玩耍時,孩子會出現和別人爭搶的情況,比如孩子看到別人在玩鞦韆時他會把別人推開自己玩,這種情況家長也要注意分辨,如果孩子一直等在一邊,在鞦韆上的孩子停下來後他立馬上前推開,而不是一去就妄圖把別的孩子擠走,那麼孩子所表現出的“暴力行為”其實是不善於溝通的結果。

孩子的這三種暴力行為,其實是“假象”,家長要懂得辨別清楚

因為他們不善於溝通,所以在處理這樣的問題時他們採取的方法會比較直接,家長應當在平時多多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教教孩子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應當怎麼和別的小朋友去商量。

在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的時候,不管這個玩具是不是自己的,只要孩子拿在手裡就不會再給其他小朋友玩,甚至當他放下以後被別的小朋友拿起來他們也會上前蠻橫地搶過來,有時候還會和其他小朋友發生撕扯。

孩子的這三種暴力行為,其實是“假象”,家長要懂得辨別清楚

這種所謂的“暴力行為”其實是

孩子不懂得分享的表現,

尤其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爸媽和爺爺奶奶對孩子更是非常溺愛,這讓他們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表現出極強的佔有慾。

家長應當在平時多多教給孩子分享,讓他們懂得分享的快樂自然也就不會再有蠻橫的爭搶行為。

當孩子所表現出的某些行為時不要急著去給他們定性,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採取有效合理的方式解決才能夠糾正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