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言語斷道,心行處滅

作者:由 時節雨隨風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2-05-19

佛教講心的本性是什麼

言語斷道,心行處滅

這些二元對立的東西,比如淨和不淨。現在我們說:心的本性是清淨的,不是不清淨的。這樣講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語言就只能這麼講了,我們總不能說心的本性什麼都不是。不能這麼講,總要講一個東西,那就只能說心的本性不是貪嗔痴,是清淨。但是這個清淨,它也沒有超過二元對立的範疇。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佛教又想出了另外一個名詞叫大清淨。

我們平時講大圓滿、大中觀、大手印,每一個前面都加一個“大”字。是不是它自己很高大上的呢?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之前的這個清淨和不清淨是二元對立的,然後它把這個二元對立的東西否定了,意思是它講的這個清淨,不是二元對立當中的清淨,是另外一個清淨。所以,前面就加了一個“大”字。

但是,如果我們一直都執著這個語言的話,那不管是加了大也好、小也好,加什麼也好,還是沒有脫離二元對立。加了一個大清淨,那不就有小清淨嗎?小清淨、大清淨,不就是對立的嗎?所以,執著於文字,永遠都沒有辦法知道它的本性。

言語斷道,心行處滅

所以,大圓滿、大手印,意思就是圓滿和不圓滿都是二元對立的,為了否定這個二元對立,前面加一個“大”字,如果你聽懂就好了。聽不懂,再加成千上萬個形容詞,都沒有辦法表達這個意思,還是認為這個“大”是“大中小”的“大”,這樣的話,我們還是沒有脫離二元對立的範疇。

所以,佛經常講,語言沒有辦法如實地去描述真相、心的本性,原因就是這樣子。淨無形相,佛經講的清淨沒有任何的形相,它根本就不是乾淨和不乾淨當中的任何一個,它本身是這樣子。你認為的這個淨,實際上是自己貼的標籤,所以“卻立淨相”。

佛經講的淨是沒有形相的,但是你現在自己建立了一個淨相,然後還告訴別人,“言是功夫”,說這個就是證悟,在這個上面下功夫的話就一定會解脫的。還教別人,鼓勵別人這麼去做。如果這樣子做,後果是什麼?

“作此見者,障自本性”,持這樣見解的人,障礙了證悟自己的本性。因為你自己貼了標籤,那你永遠都停留在這個標籤的上面,而且這個標籤跟真正的心的本性沒有任何關係。這個標籤,實際上就在意識的範疇當中,你自以為是在修行,修本淨、修光明,但是永遠都沒有辦法證悟,所以就障礙了證悟自己心的本性。

言語斷道,心行處滅

然後“卻被淨縛”,前面提到過法縛,這裡提到了淨縛,意思就是說,我們認為的這個空、這個淨、這個光明等等,這些全部是自己的妄想。如果我們想透過這個妄想,達到一個沒有妄想的地步,把它作為一個過渡來用的話,是可以的。但是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究竟的境界,這樣去看的話,那麼因為這個東西,把你緊緊地束縛在雜念或執著當中不能解脫,所以這個就叫作“卻被淨縛”。

比如說,認為是一座山或者是一條河,這樣的念頭跟所謂的清淨的念頭有什麼不一樣呢?本質都是一樣的。一座山、一條河,它是以世俗的名義出現的念頭,然後這個本淨是以涅槃的名義出現的妄念,但是這些都是一樣的妄念,都是把人束縛在輪迴當中不能解脫,後果都一樣,所以就叫作淨縛。

大家要知道,這個對我們的實修特別有幫助。當我們去修行的時候,對自己的境界,你不要人為地去貼任何標籤,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做法。這是第二句話的意思。

第三句就是“若不動者,不見一切人過患”。“不動”就是說我們的心平靜,不要起心動念,把心守住,不要讓它產生各種各樣的念頭,這就是禪定。這裡講的“不動”就是這個觀點,它有什麼問題呢?“不動”這個詞,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有好的、有不好的理解。那正確的理解是什麼呢?

什麼叫不動?比如說看到了一個人的時候,雖然眼睛看到了,但是我們的意識不執著這個人相。視覺當中出現了一個人的形象,但是意識就證悟了這個人的“無我”本質,那這種無我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說是不動。

——慈誠羅珠堪布慧燈之光系列《六祖壇經》釋義節選

言語斷道,心行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