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家鄉的火腿

作者: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2-21

圓火腿是一個品種嗎

金華火腿形似竹葉,皮色黃亮,裡肉紅潤,香味濃郁,以色、香、味、形“四絕”蜚聲中外。

家鄉的火腿

我的老家浙江義烏肉類加工歷史悠久,據《金華縣誌》載“宋康王南渡時,宗澤家鄉(義烏)醃製鹹肉勞軍,菜香味美”。不久,醃製肉又發展為醃製鹹腿。抗金名將宗澤曾把燒熟的鹹腿獻給皇上。宋高宗趙構品賞時,感到一股撲鼻的奇香,美味可口,趙構大為興奮。他一面飲著御酒,一邊吃著腿肉,對這美味的紅色肉讚不絕口,說就是“火腿”,要不就稱“金華火腿”,因義烏屬金華管轄。於是,用“兩頭烏”豬肉醃製的“火腿”,就此流傳開來,義烏一帶百姓紛紛競相製作火腿。

“兩頭烏”是當時的生豬優良品種,豬皮薄、腳細、精多肥少、肉質鮮嫩,成為加工火腿的上乘原料。豬養到120市斤時,就可以上市出售。農民自宰和供應本地的,每年還有大批生豬運往滬、杭等大城市。

金華火腿的特點是,形似竹葉,皮色黃亮,裡肉紅潤,香味濃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充分鈣、鐵、磷、鎂等多種物質。以色、香、味、形“四絕”蜚聲中外。清代趙遺敏《本草綱目拾遺》載:有益腎、養胃、生津、壯陽、固骨髓、健腳力等功能。

金華火腿於光緒十三年(1887)即已運往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地。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一等獎。1929年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上獲商品特別獎。1982年被評為全國優質名特產品,獲國家金質獎。

解放前,我的家鄉義烏一些比較富裕的人家,均有小作坊醃製火腿。我大伯伯家也有能醃製近百隻火腿的作坊。小時候我也目睹了製作火腿的過程。每年立冬以後,大伯伯家開始收購新鮮豬腿,有家人外出收購的,也有農戶送上門的。鮮腿到家後,請來師傅,把腿放在一條長的板凳上,把腿周邊的皮、肉、油削除整形後,再將豬爪塞進板凳上的一個圓洞,進行彎曲,目的是當腿醃製後,可以用繩捆在腳爪上日曬時掛在木架上不易脫落。再把鹽撒在整形後的鮮腿上反覆進行搓,之後將腿一隻一隻放在木桶內,並用竹片在中間隔開。

然後過半個月左右對每隻腿進行一次檢查,再放上一些鹽。經過多次反覆後,直到次年立春後,將腿一隻一隻掛在木架上進行日曬,直到腿肉發紅,出油約兩個月後基本上可以向外出售。

在日曬時,要經常檢查是否有蒼蠅的卵留在未醃透的腿上。檢驗腿肉是否醃好,一看是否腿肉堅硬,二用一根小竹籤插進腿肉內,抽出後用鼻子一聞香味撲鼻。大伯伯家醃製火腿直到解放後不久停止了。但醃製火腿的方法一直流傳下來。

解放前後,我家也養了生豬五六頭“兩頭烏”。到生長到120市斤開始出售給市場。每年到過年前,我們家都要殺一頭豬,自制鹹肉和鹹腿,有時也將二隻後腿出售給當地供銷社或食品公司。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因父母年老體弱,子女都分開居住,家中再不養豬,也就不自制火腿了,日常家中吃肉都到市場上買回。(張錦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