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作者:由 野生動物科普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01

寧波哪裡有衚衕女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一個地名,一段故事,

承載了一座城市的文化。

而那些街巷的名字,

串起城市的歷史記憶。

在寧波,

許多歷史,許多鄉愁,

便印刻在了這本

特殊的“歷史札記”裡。

讀懂了它們,

便距離“讀懂寧波”更近了一步。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瀕臨三江口的寧波古城,始建於唐,稱明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發展史。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三江口

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韓察將州治從光(小)溪遷到“三江口”,並建“子城”

,寶慶《四明志》載,“城四周圍四百二十丈,環以水”,“設有東南西北四門”,今鼓樓即為子城南城門。

70多年後,刺史黃晟築羅城,即寧波外城。

寧波老城,就此基本定型,古街名巷亦應運而生。今

靈橋、長春、望京、和義、東渡等路巷,皆以羅城城門命名。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寧波城望京門

唐宋時期,其行政建制施行嚴格的坊市制,即“在城邑為坊,田野為村”,街衢巷陌,官為之制。寶慶《四明志》載,明州當時分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廂共51坊,今開明、迎鳳、廣仁、惠政等路名系當時坊名。

宋時的明州城已十分繁榮,街巷散見於方誌的有五六十條。元、明、清三代城市繼續發展,但進展緩慢,城內街道基本保持著宋代的格局與分佈,如小梁街(巷)、大梁街(巷)、白衣寺巷、孝聞巷、蔡家巷等街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此後,寧波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民國《鄞縣通志》記載的街巷地名已達46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寧波城市迅速發展,街巷地名也增加迅速。至1990年,《寧波市地名志》(市區部分)記載的街巷地名已達678條。2014年底,第二次地名普查資料顯示,寧波有街巷地名9172條。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南塘老街

自古以來,寧波城就是水陸聯運、河海聯運的樞紐,是港口城市和江南水鄉的完美結合。

說是江南水鄉,蓋因其城內的街巷道路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水系,而橋是構成街巷或裡坊的重要交通紐帶。

寧波許多傳統街巷的命名,便與橋有關。

據大致統計,《寧波市地名志》中,現今仍有97條街巷名稱直接或間接來源於橋樑名稱,約佔全部街名的14%,從一側面印證了當初韓察選址建城時“一道街渠一道水”的特點。宋寶慶年間,據方誌載,城內四廂橋樑有120座之多,其中,

由橋名“衍生”而來的泥橋街、倉橋街、甬水橋路

等名稱至今仍在使用。據考證,這些橋樑多以府第、裡坊、衙署、古塔、牌坊、歷史名人或事件、集市等命名,顯現出寧波這座城市豐厚的歷史底蘊。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甬水橋

寧波城與水有關的街巷地名中,“口”“岸”“沿”“邊”“塘”“墩”“堰”“漕”“灣”“浦”等,非常多見。

比如,“漕”,有

箕漕、徐家漕、牆門漕

等。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嘉靖《寧波府志》(刻本)《郡治圖》的東半城部分

“隘”,更是寧波特色。

《寧波市鄞州區地名志》載,鄞東一帶河網密佈,村莊多建在河邊,有的沿河設街,形成狹窄之地。有的村莊看似相近,然則河流環繞、阻隔,進出要透過狹窄的橋樑,猶如關隘一般。街巷名中,

王隘路、姚隘路

,至今仍高頻使用中。

說是港口城市,

港口歷史的發展也在街巷名中留下了印跡。

《鄞縣通志》載,

戰船街,“宋時造戰船於此,故名。”廠堂街,“舊時其地傍戰船廠堂,故名”,是供應造船工具、原材料之地。

1973年,在和義路和戰船街一帶考古發掘中清理出唐代造船廠遺址,在造船作坊中,不但有大量的船板、油灰、麻繩等堆積,而且出土了一艘唐代龍舟,長11。5米,競渡人員約17人,這說明,當時的明州造船技術高超,水上活動也相當活躍,進一步印證了寧波自古就是著名的港口城市。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和義大道

“無寧不成市”,寧波歷來是一座商貿名城,商貿文化在街巷地名中多有顯現。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無寧不成市——商貿名城”

唐代的明州有一條巷子,叫

紡絲巷,是官營織錦坊的所在地,

地址就在今天開明街和解放南路交合處的三角地,就是這個地方,是當時世界時尚的發源地之一。

光緒《鄞縣誌》在“紡絲巷”條目中作案語說:“鄞自唐至宋皆貢綾。巷蓋為貢綾時,杼柚郡聚之。”杼柚(軸)為舊式布機上管經緯線的兩個部件,“杼柚郡聚之”,說明在紡絲巷聚集有大批織錦布機在織絲織品。

唐代這裡的官營錦坊生產的吳綾和交梭綾,是專供皇室貴族製作服裝用的面料,也供歲時賜予,堪稱當時唐代面料的時尚名品。

宋時,

寧波商業興盛發達,形成了許多專業性作坊

,有的作坊歷史悠久,一直延續了好幾個世紀。如

釀造業中的醋務作坊,留有醋務巷;建築材料加工作坊,留有石板巷;鐵器加工業,留有打鐵弄。

到了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寧波商業已經行業化

,比如錢莊業、典當行、漁行業、木器業、銀樓業等。這些行業往往集中在市內的一些主要街道,

有的街道就以這些行業命名,如通商巷、賣魚路、寶興巷等。

其中,最為著名的專業街巷當屬

藥行街

,在清咸豐、同治至民國間,中藥材行業極盛時,有聚興、懋昌、源長等藥行50餘家,藥業職工500餘人,

為全國中藥轉運中心。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寧波的文脈中,素有“東南佛國”的底蘊

據民國《鄞縣通志》載,當時城內有寺觀祠庵等宗教建築78處。

依託宗教建築的街巷名在城內有許多

,現今還有50多條,反映出寧波地域文化相容幷包、異彩紛呈的特色。

比如,澤民巷、延慶巷、開明街等

派生地名,

得名皆與宗教文化相系。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天童寺

寧波人熟知的

寶奎巷

,背後也有一段精彩往事。寶奎巷,東起鎮明路,西至月湖東岸。

舊時稱寶奎廟、寶奎裡,

是全市迄今為止儲存較為完好、面積較大且相對集中的明清建築群。

南宋紹興五年,此處設郡酒務,官營釀酒、賣酒並徵收酒稅。

南宋淳熙十年,丞相史浩致仕歸裡,在此建府邸名為“壽樂府”,並建“寶奎閣”藏皇帝所賜御書,其地遂名“寶奎裡”。

在南宋理宗時期,史浩的後人把寶奎閣和“奎主文昌”的說法聯絡起來,在裡面供奉祭祀文昌帝君。到了元代,寶奎閣因藏有前朝皇帝的御書,頓時成為一個非常敏感的地方。百姓對此也是諱莫如深。這就造成了寶奎的本義逐漸被大家遺忘,而供奉文昌帝君的精舍之名越來越響,藏書樓慢慢變得更像一處寺院。到了明代,寶奎精舍已經不復存在,但在寶奎精舍的遺址上,新建了一座土地廟。百姓索性改稱這裡為寶奎廟。從閣更名為精舍,又改為廟,雖有小變動,但“寶奎”二字一直沿用了下來。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寶奎

精舍

文化的包容性,也生動地體現在地名上。

從街巷地名入手,常常能看出古代先民遷徙的歷史蹤跡。

如念九巷,舊稱念九房,清咸豐年間,有三北沈師橋毛姓第廿九房族裔來此建房定居,故名。清河路,路系民國初張天錫始建,張氏祖籍清河郡,故以清河名路。

寧波風俗源遠流長,

在眾多的街巷名中,歲時、婚喪、生活、科舉等民風習俗均有體現。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寧波地輿圖》

呼童街,據《鄞縣通志》載:清時,街之南端東側有校士館,即二考棚,縣試儒童皆集此聽候傳呼進考場,因以得名。車轎街,清代專為三藩安置車馬之地,以後又以花轎店鋪集中而得名。

寧波街巷名中,

紀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也不少。

忠介街,為紀念抗清復明大學士錢肅樂,以附近錢忠介公祠得名;蒼水街,為紀念明末抗清志士張蒼水得名;烏含巷,為紀念董孝子避其諱,改烏黯為烏含。還有華夏巷、英烈街等。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浙東有難,必先中於鄮”,三江地域自古為軍事要隘。

東晉末年,鎮北將軍劉牢之為防禦孫恩築城垣,相傳“西城外有城基,上生竹筱,俗稱筱牆,即故基也”。民國16年,筱牆巷(《鄞縣通志》載:巷因古有筱牆得名)舊牆拆毀時,發現有晉磚。

“營”是軍營,駐紮軍隊的地方。寧波城中此類街巷地名略見一二。如中/右/後營巷,據《鄞縣通志》載,舊其地有清時中/右/後營校場,故名。演武街,原為清代大校場址,即軍隊訓練的場所,後拓建成街,故名。倉基街,光緒《鄞縣誌》載:(元)廣盈倉,在採蓮橋西,宋威果三十營基,蓋倉納官民苗糧。又傳,明萬曆年間宰相餘有丁府第倉儲舊基在於此,故名。

此外,

由官署衙門派生的街名較多

如縣前街、縣后街,處寧波府治之前後得名。崔衙街,明初崔志道為指揮同知建衙於此,故名。甬東司巷,清時,其地有甬東巡儉司署,故名。

有些街巷名,與古詩詞息息相關。日新街,語出《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鄞縣通志》載:“日新街,北至東大路,西至東殿廟跟,東至崔衙街。”民國時,街兩側多商肆,以有汲綆齋、競新書店、新學會社、文明學社、明星書店五大書店聞名。

【地名故事】 寧波街巷地名裡的歷史與鄉愁

寧波博物館

街巷地名就像一幅風俗長卷,透過它們,彷彿觸控到了過往歲月中的市井風情;透過它們,重新認識了這座城,那是千年風華,美不勝收。

內容來源:寧波民政